摘要 2011年中國多晶硅產業猶如坐過山車,多晶硅價格由最高每噸75萬元跌至每噸20萬元。2012年,中國的多晶硅行業還將面臨歐債危機、美國“雙反”、美國和韓國低價傾銷、國內電價上漲等問...
2011年中國多晶硅產業猶如坐過山車,多晶硅價格由最高每噸75萬元跌至每噸20萬元。2012年,中國的多晶硅行業還將面臨歐債危機、美國“雙反”、美國和韓國低價傾銷、國內電價上漲等問題,業內迫切希望我國加快實施“上網電價法”,加大力度啟動國內市場,變最大光伏生產國為最大應用國。
“火”與“冰”的洗禮
去年前三季度中國多晶硅供不應求,第四季度半數以上企業停產或減產。
2011年中國多晶硅投產產能12萬噸,規劃與宣布開工建設產能10萬噸,2011年全國多晶硅總產量6萬噸,較2010年4.5萬噸增長33%,申報準入企業58家,第一批準入企業20家。雖廠家眾多,但產業集中度高,80%的產量集中在中能、中硅高科、LDK、重慶大全等企業。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國際多晶硅產業的格局,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多晶硅生產國。世界前10位多晶硅企業,中國已占3位,包括江蘇中能、洛陽中硅和賽維LDK。2011年新增產能來自于技改和新建,主要采用改良西門子生產工藝。隨著技術和操作技能提高,各企業的安全、環保得到進一步完善,主流工藝地位得到市場認同。
2011年國內多晶硅仍“供不應求”。據統計,國內太陽能電池產能約30GW,產業鏈完善,如滿負荷生產,多晶硅需求總量超過20萬噸。海關進口數據顯示,2011年1月~10月中國多晶硅進口總量達到53019噸,預計2011年總進口量超過6萬噸。國內多晶硅缺口比例仍然在50%左右。
2011年,中國多晶硅經歷了“火”與“冰”的洗禮。前三季度多晶硅供不應求,價格上漲至最高每噸75萬元以上。但到第四季度,受美國的金融危機特別是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終端市場失去了資金的支持,光伏產品大量積壓。自去年9月份開始,多晶硅原料價格大幅下跌,再加上美國、韓國大量低價多晶硅傾銷中國,多晶硅價格最低跌至每噸20萬元,中國半數以上企業停產或減產,整個行業進入“寒冬”。
技術與產業基礎雙提升
國內一些設備制造水平參差不齊,還有許多技術提升工作要做。
我國多晶硅的主流生產工藝是改良西門子工藝,少數幾個廠家用硅烷法,但產量很少。改良西門子法的核心技術的有四個環節:原料的制備和提純、還原、氫化、尾氣干法回收及副產物的回收利用。
原料制備已能夠滿足多晶硅規模化生產,原料提純一般采用提純塔,如高效填料塔、高效篩板塔等,與國外的技術不相上下,但因產品質量的穩定性與原料提純有直接關系的,能源消耗也有關系,所以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還原技術與裝備,目前國內有自主研發的12對棒、18對棒、24對棒還原爐和正在研發的36對棒和48對棒還原爐,技術已與世界同步,甚至達到更先進的水平。還原爐的供電和供料系統都有中國特色,還原電耗國內最好結果達到45kWh/kg,單爐的產量達到7000kg以上;進口還原爐與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與裝置,也有同樣效果。
副產物綜合利用的核心技術四氯化硅氫化,中國有高溫氫化和低溫氫化兩類(氯氫化也歸在低溫氫化中),目前國內千噸級的多晶硅企業都擁有氫化技術。高溫氫化因其電耗高,大規模生產受到限制,現在多推行的是低溫氫化技術,該技術一次氫化轉化率約為20%~30%,四氯化硅經過4~5次循環后,可全部回收利用,氫化電耗已低于0.6kWh/kg-TCS,是降低成本和解決環保問題的關鍵技術。
尾氣干法回收,國內千噸級規模的工廠都有尾氣干法回收系統。自主研發的還原尾氣干法回收技術,處理氣體量已達到30000立方米/小時以上,可供1萬噸以上的多晶硅生產系統使用。但國內的設備制造水平參差不齊,大廠和小廠的差別很大,還有許多技術提升工作要做。
2011年,《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實施,20家企業第一批獲得準入,對規范行業發展、減少投資損失起到了積極作用,當前市場的殘酷現實也證明了政府調控和預警的必要性。結合市場準入,行業聯合完成了《多晶硅企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國家標準的制定與審定。該標準指標合理,簡單直觀易操作,起到了規范、指導多晶硅行業發展、倡導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的效果,對企業降低能耗與成本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迫切需要激活國內市場
加大力度啟動國內市場,將最大光伏生產國變為最大應用國。
多晶硅行業是新發展起來的行業,受到了相關部門及廣大媒體的廣泛關注。2012年,中國的多晶硅行業還將面臨歐債危機、美國“雙反”、美國和韓國低價傾銷、國內電價上漲等問題,行業整合將進一步加劇。業內迫切希望我國加快實施“上網電價法”,明確支持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加大力度啟動國內市場,變最大光伏生產國為最大應用國,利用中國大量沙漠、戈壁和建筑,安裝太陽能光伏系統,為未來儲存能源;支持企業自主研發技術,進一步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支持行業開展多晶硅行業共性技術研究,包括檢測方法、各種規范、標準的制定等;支持有優勢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或新建產能;優先備案核準。
在“寒冬”期間,國內多晶硅企業必須堅信光伏產業的發展前途,持續孜孜以求,不斷提升技術、降低能耗、降低成本、完善自我,堅定不移地完善中國特色的多晶硅工藝,提升質量,提升與世界多晶硅老牌企業抗衡的能力,為我國光伏產業提供基本原材料支撐,才能使中國光伏產業持續保持國際競爭力。只有在“寒冬”里不倒下,才有機會迎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