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1年,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歐洲各國大幅調整光伏產業政策,受此影響,光伏組件價格大幅下跌,光伏原材料、光伏組件制造商紛紛陷入經營困境,破產、停產整頓、技術升級等現象此起彼...
2011年,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歐洲各國大幅調整光伏產業政策,受此影響,光伏組件價格大幅下跌,光伏原材料、光伏組件制造商紛紛陷入經營困境,破產、停產整頓、技術升級等現象此起彼伏。各大媒體紛紛驚呼光伏“寒冬”來臨,可是,縱觀整個2011年光伏產業的發展局面,我們不禁要問,光伏制造業的危機會不會也是光伏產業發展的契機呢?
1. 光伏制造業面臨的 “危局”
進入2011年后,光伏制造業的發展局面急轉直下,許多企業經營面臨困境,甚至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2010年的風光不復存在。
一是歐洲主要國家光伏產業政策調整。受歐債危機的影響,歐洲各國紛紛采取財政緊縮政策,各國光伏產業政策也開始大幅調整。2011年,德國對光伏產業政策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在2011年初的時候限定降幅,若3月至5月間的年均新增安裝量超過6.5GW,屆時7月份的補貼下調幅度將被限制在12%以下,最高可達15%。其中,對于屋頂安裝的削減從7月份開始,對地面電池組件的削減從9月份開始。裝機在2.5GW-3.5GW不進行任何調整;裝機小于2.5GW的補貼額度上調2.5%;裝機量在3.5GW-4.5GW補貼下調3%,裝機量在4.5GW- 5.5GW補貼下調6%;裝機量在5.5GW-6.5GW補貼下調9%;裝機量在6.5GW- 7.5GW補貼下調12%;裝機量在7.5GW以上的補貼下調15%。2011年6月6日德國通過了一份可再生能源法案草案,將原計劃于2012年3月份進行光伏上網電價額外補貼削減條款移除。根據德國內閣的協議,從2012年1月1日起,FiT補貼將只下調9%。然而光伏系統的安裝量一旦超過3.5GW的年度限額,每超出1GW將導致補貼進一步下調3%。此協議將于每年的9月底實行。
西班牙也大幅度調整了光伏政策。2010年,西班牙議會通過了1565/2010號皇家法令。該法案根據RD314/2006法案,將西班牙劃分了五個不同的區域。對于固定的光伏安裝系統,接受上網電價補貼的最大小時數從每年1230小時到1750小時不等,主要取決于該光伏系統所在的區域。這種地區的差異性補償將于2014年開始生效。從現在起到2013年,在RD 661/2007法案下注冊的所有光伏系統,也就是在2007年9月底之后安裝的所有光伏系統,將統一把補貼時間限制為 1250小時。而從2011年二季度生效的具體補貼政策為:小型屋頂項目的補貼為28.88歐分,下降了8%,大型屋頂項目為20.37歐分,下降了27%,地面安裝系統為13.46歐分,下降了46.5%。2012年起取消對新建可再生能源發電廠補貼,但不影響已運營或在建的電廠補貼。
意大利也于2011年調整了光伏政策,新政策對補貼上限及金額提出了具體規劃。新政策顯示,2011年6月-2016年的光伏補貼上限為23GW,年均4.l8GW。另外大型項目2012年前有3.1GW的上限要求,2013-2016年有9.77GW的上限。而補貼金額下降至每年60-70億歐元,具體補貼下調如下:1)2011年6月份,原有上網電價補貼將進一步削減4%-11%;小型系統下跌約4%,大型屋頂系統下降約11%;2)6月份開始,上網電價以月為單位進行調整,根據系統規模的大小,7月份在6月份基礎上下調2%-5%,預計到2011年底,上網電價補貼率將在2011年年初的基礎上再下降26%-42%;3)2012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將分兩次進行8%-12%的進一步下調;4)2013-2016年,按照每個季度進行4%的下調;2012年下半年將不設立大型光伏電站項目登記處,停止對農業用地的大型光伏系統發放補貼,將不再支持1MW以上的地面項目。
受德國、西班牙及意大利的影響,歐洲其余各國也紛紛開始調整光伏產業政策。2011年,英國新上網電價補貼率出臺,大型光伏項目遭重創:作為對上網電價補貼政策綜合審查的一部分,英國政府將對大規模太陽能設備的補貼款進行了大幅削減。規模在50kW至5MW的發電設備將受到補貼額下調的影響,最高下調幅度將達70%。此次提出的新上網電價補貼率為:50-150kw(包括150kw)的上網電價補貼額為19便士/kwh;150-250kw(包括250kw)的光伏系統上網電價補貼額為15便士/kwh;250kw-5MW的光伏系統上網電價補貼額為8.5便士/kwh。捷克則通過26%太陽能稅率法案。根據新法案,將在未來的三年內向太陽能產品增收26%的稅費,同時在未來的兩年內向獲得碳信用額度的太陽能企業征收32%的稅費。此次所制定的新稅率將適用于所有已獲得20年上網電價補貼承諾的光伏電廠。太陽能產品收益稅將不適用于加裝在建筑物頂端、產能在30kW以下的發電設施。但所有2009至2010年間在捷克境內所安裝的地面系統都將按照此稅法繳稅。此外,法國、比利時等國家也大幅下調了光伏補貼政策。
二是光伏組件價格大幅度下跌。由于德國、意大利等國光伏產業補貼政策不明朗,2011年1-5月歐洲光伏安裝幾乎處于停滯狀態,裝機量環比出現大幅下挫;受此影響,光伏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2011年,太陽能光伏整個產業鏈的產品價格出現持續下跌。多晶硅的價格從去年5月份的75美元/千克,到今年2月初已跌至31.75美元/千克。近8個月時間內,多晶硅價格每千克下跌43.25美元,跌幅高達57.67%。調查顯示,太陽能組件的平均價格在2011年第一季度內徘徊在每瓦1.8美元附近,但由于整個市場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導致了價格出現暴跌,同樣的太陽能組件其價格已跌破每瓦1.4美元,到6月底,國際上太陽能組件價格已跌破每瓦1.3美元,而到2011年第四季度,太陽能組件價格則徘徊在每瓦1.15-1.2美元之間。
三是光伏組件制造企業破產潮。由于前幾年光伏市場的迅速擴容,光伏行業企業紛紛擴大產能。因此,當歐洲市場停滯時,光伏產品就陷入滯銷狀態,企業的銷售量急劇減少,庫存迅速增加,引起光伏組件價格快速下滑,最終使得全球特別是中國的光伏企業紛紛陷入困境。大部分企業陷入虧損,有些企業停產甚至申請破產保護。
2011年7月,奧地利知名太陽能電池制造商Blue Chip Energy向艾森斯塔特(Eisenstadt)當地法院提交了其財政狀況說明并申請破產,并從申請破產當日起停止生產,由此拉開了全球光伏企業的破產潮。2011年8月,美國Evergreen Solar和Spectra Watt因無法抵御中國產品的低價攻勢和業界的低迷景氣,陸續申請破產;2011年9月,曾經的美國明星企業Solyndra也正式申請了破產保護;甚至市場上還出現中國的光伏龍頭企業尚德電力和賽維LDK因財務困境而要申請破產的傳聞;今年年初,德國太陽能技術公司SolonSE宣布,由于無法和銀行、投資者達成友好協議,該公司已正式申請破產,成為德國首家申請破產的太陽能上市企業。僅僅數天后,德國另一家太陽能熱發電廠商Solar Millennium AG也宣布向德國菲爾特地方法院申請啟動破產程序。
而一些老牌大廠即便尚未走到破產境地,也開始采取裁員、重組的策略應對危機。全球第四大半導體硅片生產商、世界最大的太陽能服務提供商之一的MEMC宣布將在2011年第四季度和2012年一季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全球性裁員、降低產能及降低成本。今年年初,First Solar宣布,2012年3月1日起,公司位于德國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制造廠將減產50%,公司發言人表示,First Solar此舉的目的是“將公司在歐洲市場的產能與需求保持一致”。今年春季,英國石油公司旗下的太陽能公司BP Solar也停止了生產。
總體上看,受歐債危機的影響,在歐洲產業政策不確定、補貼下調時,光伏制造企業面臨組件價格大幅度下跌、企業盈利能力下滑甚至虧損、企業經營困難的局面。
2. 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2011年,雖然光伏制造商陷入了經營的困境,整個光伏制造業不得不開始進行整合,以圖度過危機;但是,光伏產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有利的局面:
一是光伏安裝成本大幅下降。2011年,受到太陽能組件價格大幅度下跌的影響,光伏安裝成本也大幅度下降。以美國為例,根據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美國太陽能光伏系統的安裝成本顯著下降。2011年上半年,住宅和商用光伏系統的平均安裝成本下降了11%。2010年公共設施光伏系統的安裝成本:5000KW以上的系統安裝成本從每瓦2.9美元到6.2美元之間不等;而到2011年,大型公共設施光伏項目的安裝成本一般在每瓦特3.8美元到4.4美元之間。2010年安裝的10KW以下的光伏系統的平均成本在每瓦6.3美元到8.4美元之間,而目前在美國,一個普通家庭安裝一個太陽能系統的平均成本為每瓦6.5美元(或者安裝總成本約32500美元)。
二是全球光伏安裝量大幅上升。受太陽能組件價格大幅度下跌、光伏安裝成本大幅下降的影響,2011年全球光伏安裝量大幅度上升。據歐洲光伏產業協會(EPIA)發布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光伏發電安裝量突破27.7GW,同比2010年增長70%,創歷史新高。意大利和德國成為全球新增安裝量最高的國家,占全球市場60%(見圖)。而歐洲繼續統領全球光伏市場,占全球市場的75%,較2010年下降5%(2010年歐洲占全球市場的80%)。根據EPIA數據,意大利、德國、中國、美國、法國和日本在2011年安裝量超過1GW。其中意大利新增并網安裝量為9GW,德國7.5GW,中國2GW,美國1.6GW,法國1.5GW,日本1.1GW,澳大利亞700MW,英國700MW,比利時550MW,西班牙400MW,印度300MW等。2011年全球累計安裝量達67.4GW,較2010年底的39.7GW增長70%。
三是歐美以外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開始啟動。2011年,與歐美削減光伏補貼政策不同的是,亞洲各國光伏優惠政策不僅沒有削減甚至力度有所增加。受此影響,亞洲各國的光伏安裝量大幅增加,光伏市場開始啟動。2011 年7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的《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對非招標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實行全國統一的標桿上網電價:2011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產、尚未核定價格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含稅,下同);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準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準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除西藏仍執行每千瓦時1.15元的上網電價外,其余?。▍^、市)上網電價均按每千瓦時1元執行。除上網電價政策以外,金太陽工程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等示范項目則通過對系統成本的補貼支持光伏發電在全國的推廣。這些政策措施極大地鼓勵了項目業主的積極性,也促使了我國2011年光伏安裝量大幅度上升,新增安裝量超過了2GW。
除了中國外,亞洲其它地區的光伏產業也發展迅速,安裝量大幅度增加。在印度,由于光伏系統成本比較低,其國家太陽能計劃(NSM)項目的內部收益率自2011年第二季度起一直保持在10%以上。在日本,雖然光伏系統成本仍然非常高,在2011年第四季度小型住宅項目的系統成本需要每瓦467-525日元,高于大多數其他亞太市場,但長期穩定的日本市場光伏補貼政策也保障了合理的投資回報率,因此,光伏項目投資積極性很高。據EPIA數據顯示,2011年日本新增光伏安裝量為1.1GW,澳大利亞700MW,印度則為300MW。此外,非洲、中東和南美洲地區也積極啟動光伏市場。
3. 光伏危機是光伏制造業的危機,也是光伏產業發展的契機
今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止太陽能、風電產業盲目擴張”指的就是要限制光伏制造業的盲目擴張。2011年,光伏產業發展既面臨著危機,但也伴隨著商機和有利局面。危機是光伏制造業的危機,產業局部的危機,而不是整個產業的危機。
?。?)光伏產業的概念。在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中,產業主要指經濟社會的物質生產部門,一般而言,每個部門都專門生產和制造某種獨立的產品,某種意義上每個部門也就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部門。就光伏產業而言,以晶硅等材料的應用開發,應用光伏效應的原理,利用太陽能產生電力所形成的產業鏈條稱之為“光伏產業”,光伏產業鏈包括:太陽能級多晶硅-太陽能級多晶硅錠-硅片-電池組件-光伏發電系統。光伏產業是指整個鏈條上的所有土地、房屋、工廠等財產的總和。因此,光伏產業所包含的不只是硅原料生產制造、光伏組件的生產制造而已,應是涵蓋整個光伏產業的所有,包括光伏系統的生產、安裝和應用等。
?。?)危機的相對性。每一個產業的發展總是伴隨著各種挑戰和機遇,危機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很多時候,危機是一種困難和挑戰,但更是一種機遇。2011年,光伏制造業遇到的困難無疑也是一種機遇。
一是光伏危機是光伏制造業的危機,也是光伏產業發展的契機。由于受歐洲光伏產業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晶硅價格、光伏組件價格大幅度下跌,光伏制造業哀鴻遍野,身處“寒冬”,陷入危機。規模大的領先的制造商調整策略,或縮減產能或提高技術水平降低成本以度過“寒冬”,規模小的制造企業或聯合過冬或停產倒閉。從陸續公布的業績來看,光伏制造業企業特別是電池組件制造商大部分都虧損。
然而,由于光伏組件價格大幅下跌引起光伏安裝成本大幅度下降,2011年,全球的光伏新增安裝量增長迅猛,達到27.7GW,遠遠超出年初人們的預期。歐洲等傳統市場的安裝量比預期的大幅度增加;再者,亞洲等新興市場政策力度加強,亞洲和北美等地的光伏安裝量也大幅度的提高,這其中以中國為最。受此影響,雖然價格有所下跌,但是光伏逆變器的出貨量卻大幅度增加。據IMSResearch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2011年光伏逆變器市場出貨量創紀錄,首次超過26GW。從而,與光伏制造業企業大幅虧損局面相反的是,很多光伏逆變器制造商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盈利能力加強。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說,光伏危機是光伏制造業的危機,也是光伏產業發展的機遇、契機。
二是光伏制造業的危機為整個行業的整合提供了契機。由于過去幾年光伏產業發展迅速,盈利水平很高,只要進入光伏制造行業的企業都能盈利,因此,光伏制造業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光伏產能的大幅度擴張,產能嚴重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增多,企業競爭無序加劇,這也是光伏制造業寒冬到來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而隨著“寒冬”的到來,那些技術落后、能耗大的小企業無法繼續經營下去,只能倒閉或者被有技術及成本大的企業兼并,光伏制造業無序競爭的局面將得到改善,產能過剩的局面得到緩解,光伏制造業將走上更低成本、更高技術水平、更節能環保的健康發展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光伏制造業的“寒冬”對整個制造業的健康發展無疑是個有利的契機。
三是“危機”為光伏產業提升競爭力提供契機。一方面,光伏制造業的危機加快了整個行業的整合過程,技術落后、成本過高、規模偏小的企業紛紛出局,留下的是優質的技術水平高、成本低的企業,這極大地提升了整個制造業的技術水平,也緩解了產能過剩、無序競爭的局面;另一方面,技術水平的提高、組件價格的降低將加快平價上網時代的到來。組件價格的下降促使光伏安裝成本的降低,光伏發電成本也必然降低,從而,在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光伏終端用戶的獲利水平提高,即使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其生存能力也會大幅度上升,整個光伏產業的競爭力也會更強。再者,光伏發電成本下降,光伏產業的客戶群體也會隨之擴大,更多的人用得起光伏電力,光伏市場規模也將增加。
綜上所述,危機是相對的危機。光伏制造業的危機是個體企業的危機,卻是加速整個制造業的整合、破除產能過剩、無序競爭等弊病的行業契機,也是降低太陽能利用成本、加快平價上網進程的契機,更是光伏產業提升競爭力、走上自力更生發展道路的契機。
總之,2011年對光伏制造業來說,是寒冷的一年。然而,這只是光伏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一道坎,是光伏產業實現自立自強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光伏產業走上健康發展道路的必由之路。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說,2011年或許會成為光伏產業發展關鍵轉折的一年,也是光伏產業的“暖冬年”。(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 魏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