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于中國機床“由大到強”的話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楊學桐先生觀點鮮明,楊會長指出,大是強的基礎,但“強”得有強的標準和特點,體現在如下方面:(1)創新能力必須有體現,要具...
對于中國機床“由大到強”的話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楊學桐先生觀點鮮明,楊會長指出,大是強的基礎,但“強”得有強的標準和特點,體現在如下方面:
(1)創新能力必須有體現,要具體化,重要的是原始創新要提高,占主導地位,不能只是技術引進消化的集成創新;
(2)高端機床占比有較大的提高,目前中國機床還是中低端為主,高端機床僅5%,只有提高到20%~30%,才有“強”可言;
(3)基礎研究必須與產業發展有較深度的融合,目前中國機床的基礎研究對產業發展支撐與結合不夠,特別是機床的可靠性問題直接折射著基礎研究的薄弱;
(4)專業、專用機床的自主研發、生產和應用領域需要不斷擴大,比如電子工業裝備、先進檢測設備、熱加工專用設備等,我們還做不了,國外也不賣給我們;
(5)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支撐要有比較高的滿足度,不只是數量而是要有品質和水平的滿足度;
(6)要有較高的標準、實驗和檢測的能力,只有在充分實驗的基礎上才有話語權,我國機床的實驗平臺還比較欠缺。
楊會長指出,中國機床工業目前是很大了,由大到強的實現不可能再走行政的老路,這需要由市場來促進競爭,培育企業,政府要支持也有限制,是可以逐步發展起來的。
不可否認,中國機床市場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一枝獨秀,特別是近幾年中國機床工業進步飛速,那么中國機床工業是否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楊會長說,所謂國際競爭也包括國內市場的競爭,因為中國的市場已基本上是國際市場,大部分國際機床企業都在中國有產品銷售,所以中國參與國際競爭已經有一定基礎毋庸置疑。在中國市場上,我們在高端處于劣勢,進入國際市場,我們在中低端有優勢。但總體來看,我們參與國際競爭的條件還不理想,靠數量和價格顯然不可持續,在技術水平不夠的情況下,靠低價的不規范競爭還導致資源的大量浪費,對企業員工的價值回報也是很低的。理想的競爭條件還需要建立在產品質量、應用領域和高水平人才上。
對于中國機床市場所謂的“一枝獨秀”,楊會長特別指出,這種情況也造成了我國機床產能的嚴重過剩,這其實不都是好事,如果什么產品都有市場,必然會帶來諸多問題,這方面有鮮明的例子,如風機、光伏產品這些新興產業一枝獨秀卻嚴重過剩的問題,必然對市場前景有一定的負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