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歌猛進三年后的今天,中國光伏產業面臨著外部市場縮口與內部市場難啟的雙重困境。而作為占據中國光伏產業半壁江山的江蘇企業如何走出困境?地方當政者扶持新政是否有效?一切有待觀察。
這幾乎就是眼下光伏企業的生存圖景:終端市場的需求依舊在增大,但大企業只能維持沒有利潤的繁榮,而對于眾多的中小企業而言,唯有暫停生產并憧憬著下一輪產業爆發。
但可能已不屬于這些中小型光伏企業。常州天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謝瀟拓悲觀的預計,江蘇近千家光伏企業在這輪洗牌中至少有1/3將被淘汰。
“作為我國光伏制造第一大省,江蘇省在今年的光伏寒冬必然受影響最大,但政府定會出手相助。”中國資源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朱俊生說,“比如江蘇建設光伏電站,也將拉動上游產品的消費。”
在高歌猛進三年后的今天,中國光伏產業面臨著外部市場縮口與內部市場難啟的雙重困境。而作為占據中國光伏產業半壁江山的江蘇企業如何走出困境?地方當政者扶持新政是否有效?一切有待觀察。
龍頭企業的轉型糾結
面對新形勢,阿特斯這個以謹慎著稱的企業也難免隨了大潮。
“工廠停產半年之后再重開,你的技術絕對達不到一直生產的企業的水平,那這個廠自然就會被淘汰。”阿特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瞿曉鏵表示。
實際上,對阿特斯這樣的一線企業來說,前行之路也并不平坦。“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中段的制造企業總是難以獨立存活,要么受制于上游的硅料,要么受制于下游的項目。”在天華陽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蘇維利看來,中游公司的競爭力過于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