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2年8月份,來自東莞多個鎮街的100家五金店主,集體被廈門一新砂輪有限公司指控售賣假冒“一比多”砂輪產品。然而原本看似尋常的企業維權案件背后,卻隱藏驚天秘密。部分被起...
2012年8月份,來自東莞多個鎮街的100家五金店主,集體被廈門一新砂輪有限公司指控售賣假冒“一比多”砂輪產品。然而原本看似尋常的企業維權案件背后,卻隱藏驚天秘密。部分被起訴店主找出了該公司打假行動中的諸多漏洞,并反指對方“釣魚打假”,一新砂輪反因打假站上“被告席”。一場“一比多”官司逆轉為“多比一”游戲。針對該事件進行全面剖析,挖掘行業弊端,激發行業正能量!“一比多”被疑為“釣魚打假”
上世紀90年代末,臺商卓士豪繼承了父親在臺灣的企業“一比多”。2000年,卓士豪來廈門旅游,看到了五金行業的發展空間,執意留在廈門創業,成立了一新砂輪。為了與家業“一比多”掛上鉤,卓士豪在2002年創立了砂輪單一尺寸的自有品牌“一比多”,產品因性價比高迅速打開了市場,幾乎成為當時五金業超薄砂輪片分類中的“第一品牌”。
要雇律師、調查取證、協調、訴訟……打假并非一件簡單事,花這么多精力打假一定是有利可圖吧!正是這個質疑讓本來是原告的一新砂輪,在近日變成了“被告”。
廈門一新砂輪公司對廣東東莞數百家五金商戶提起了“侵犯商標專用權”訴訟,然而,當地部分商戶卻質疑一新公司進行“釣魚式打假”,并聯合聘請律師應訴。
面對質疑,卓士豪也不得不公開自己的打假賬本。一件訴訟的費用主要包括三部分:前期調查人工費1000元,公證費1000元,律師代理費3000元—5000元。而一新在法院訴訟的標的為2萬—5萬,和解金在1萬—2萬。
“單個案件可能是盈利的,但這幾年總共起訴了1000多家,最終真正獲得賠償金的僅有100多家。”卓士豪說,目前,他們的打假投入已經將近500萬元,收回不到50萬元,更可怕的是一新砂輪的“一比多”產品的銷售量已經在下滑。
品牌變成了“爛牌”
“90%假貨。”這是卓士豪給出的調查數據,這個數據也反映了五金業假貨的亂象。“五金的東西,老百姓平時很少關注,用到的機會并不多。”業內人士林先生說道,產品多、品牌雜的現象很嚴重,可以說是一個假貨集散地,老百姓很難辨別,但假貨的利潤卻很高。“我們有不少客戶也會和我抱怨,賣十箱真的‘一比多’還沒有賣一箱假的賺得多。”卓士豪無奈地搖頭,原本打算進入廣西市場的他,因為假貨泛濫已經很難打入。“只要提到‘一比多’就被罵,說是垃圾。”卓士豪說,假貨已經占據了很大市場,“一比多”的品牌形象也被市場上泛濫的假貨打亂,現在已經是個“爛牌”。
“假”字下的利益碰撞
漫天的口水戰和跌宕起伏的維權訴訟案再次鍛煉了行業人的心理素質,以后恐怕再出現什么“釣魚打假”、維權訴訟的事件,人們都不會太驚訝了。是的,正如“一比多受害者”所說的,開了一個先河,估計以后再濺起幾朵類似的水花,應該很快就會歸于平寂。
如果不是這次一新的打假,如果不是這次打假被質疑為釣魚打假,如果不是1:400的較量,或如果不是在這個“假”字下觸動了所有參與者的利益,恐怕行業還依舊是這個行業:假貨橫行,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常識很可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還是無人問津,難以受到重視。
從一比多演變為“多比一”的事件中,很難說非黑即白,在雙方的對辯中,無疑踏入了一個“灰色地帶”:你能說廠家打假錯了嗎?不能,“正常的維權何錯之有?苦心營造的品牌因假貨橫行而屢遭質量問責,這對于希望規范行業、做行業品牌的廠家來說公平嗎?”你又能說磨料磨具經銷店面錯了嗎?不能,“假貨不是我制造的,假貨的真偽我也無法一一辨別,更何況廠家是釣魚取證捏造證據呢?”
那錯的是什么,是這個已經假貨橫行的行業?終歸到底還是利益的驅使。磨料磨具店主們說:一新早已不生產一比多砂輪,現在窮途末路的一新想借助釣魚打假撈最后一筆,而這一筆遠超生產砂輪的利益;一新砂輪負責人卓士豪說:我們有不少客戶也會和我抱怨,賣十箱真的“一比多”還沒有賣一箱假的賺得多。
我們無意辯證“一比多”案件的對與錯,廠家與經銷店面之間本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唇齒之斗,極有可能是兩敗俱傷的局面。筆者劍指此次事件的局外者和始作俑者——造假分子,延伸反觀至我們整個行業,確實可以從中解讀出行業一些品牌企業在被一群唯利潤是圖的造假分子蠶食。這些制假商不滿足當品牌企業贏利的看客,想“欺世盜名”來獲取一份利潤的羹!于是,一批造假工廠、作坊遍地開花,并帶動了萬千售假行為,造成了不少侵害消費者身心的事故結局。今天是“一比多”不幸成“爛牌”,明天會是誰?后天呢?大象,還是創匯?
如何痛打這種不道德的贏利模式和行為?其實往往又不知道從何下手。部分行業中人無原則,唯利是圖,和大家的麻木趨就,對行業造假行為的猖獗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一個行業對造假整體適應,習慣了在自己利益得失的框架下思考問題和采取行動;如果假冒偽劣產品如一新公司調查“一比多”產品所了解的已滲透到千家流通商的經營圈那樣,我們行業的未來何去何從?行業品牌企業和期望走品牌之路的企業又該如何發展?
靠企業“端窩點”、“訴訟法律維權”打擊造假行為是必須的,但是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對造假的普遍性進行反抗,呼喚針對假冒偽劣的“深惡痛絕”,期望所有的五金磨料磨具店面對假貨說不,一個完好的雞蛋不怕蚊子來叮。在任何一個行業的前進史上,集體的力量永遠不可忽視。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保持對造假的敏銳痛感,事情也許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