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分析師表示,由于陶瓷產品同質化嚴重,并且各大廠家銷售市場集中度高導致市場競爭激烈,為了提高銷量并占有市場份額,陶瓷企業不惜降低價格,薄利多銷。對于陶瓷市場來說,今年可謂是內憂外患...
有分析師表示,由于陶瓷產品同質化嚴重,并且各大廠家銷售市場集中度高導致市場競爭激烈,為了提高銷量并占有市場份額,陶瓷企業不惜降低價格,薄利多銷。對于陶瓷市場來說,今年可謂是內憂外患。產能過剩,產品附加值過低,國際競爭力不強,利潤微薄,又遭遇多項反傾銷調查。面臨如此困境,陶瓷行業未來的出路在何方?
內憂:產能過剩利潤微薄
隨著陶瓷企業不斷擴張、生產線不斷擴充、生產總量不斷擴大,造成產能嚴重過剩,供需失去平衡。實際上,我國雖是一個陶瓷生產大國,卻不是一個強國。產品以中低檔為主,附加值較低,在國際市場售價不高。
據介紹,一個價格0.7美元的陶瓷口杯,出口到歐盟售價約3.5美元,但國內企業僅獲利0.1美元。其余大頭被國外經銷商拿走,他們除去運費等開支約1.5美元,實際獲利超過1美元,是我國生產企業獲利的10倍。
中投顧問建材行業研究員鄒明曉告訴筆者,我國陶瓷企業利潤微薄,主要在于成本高以及銷售價格相對便宜。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激烈的市場競爭,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并且各大廠家銷售市場集中度高導致市場競爭激烈,為了提高銷量并占有市場份額,陶瓷企業不惜降低價格,薄利多銷,這就導致了行業普遍利潤微薄。
“上游原料高漲也是造成陶瓷企業利潤微薄的原因之一。”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秘書長夏高生說。
此外,由于我國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出臺,也讓陶瓷產業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更加嚴重。
夏高生表示,房產宏觀調控制約了市場需求的增長,使得價格競爭激烈而提價困難。
外患:面臨多起反傾銷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透露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經是日用陶瓷第一大生產國,產量約占世界產量的70%。
此外,我國日用陶瓷在歐盟市場占有率已經接近五成,是歐盟日用陶瓷第一大進口國。
據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統計,去年我國出口歐盟廚餐具累計金額超過7億美元。
歐盟委員會日前發布《關于歐盟對中國陶瓷廚餐具開始反傾銷調查的通知》,宣布對中國出口至歐盟的陶瓷餐具及廚房用具發起反傾銷調查。
此前,2011年9月歐盟對中國瓷磚反傾銷案作出終裁,征收最高達69.7%的懲罰性關稅,且有效期長達5年,并可視情況延長。
這是一次影響范圍最廣、涉及金額最大的中國陶瓷行業反傾銷案,涉及金額高達7億美元,涵括企業超2000多家。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陶瓷業面臨的第一起反傾銷事件。
據商務部消息,印尼反傾銷委員會在今年年初也發布了對中國陶瓷餐具產品反傾銷調查終裁披露,擬對上述產品征收87%的反傾銷稅,這是今年陶瓷行業遭遇的首個反傾銷。
“歐盟展開對我國陶瓷餐具及廚房用具的反傾銷調差,其調查期間將會降低我國陶瓷出口數量和出口額。”鄒明曉說。但同時,此次反傾銷對我國陶瓷業的長遠發展也有好處。
“目前的陶瓷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有業內人士說。
鄒明曉認為,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國陶瓷不斷完善管理和經營,提升產品質量和市場透明度。若歐盟調查后我國陶瓷業不存在問題,這將使得我國陶瓷產品和廚房用具獲得極好的出口利好,有利于陶瓷業的出口。
未來我國陶瓷業必須要提高技術水平,并提高研發實力,不斷地推出多樣化、個性化的高質量產品,以產品品質占領市場。此外,陶瓷企業應該開拓新興市場,避免行業高集中度競爭,在產品和渠道兩方面進行差異化競爭,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占領市場。(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