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能過剩的調整將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一些行業如鋼鐵、電解鋁、水泥和造船更是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如何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呢?根據美國、日本的經驗,可以從供給和需求端雙管齊下。&n...
產能過剩的調整將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一些行業如鋼鐵、電解鋁、水泥和造船更是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如何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呢?根據美國、日本的經驗,可以從供給和需求端雙管齊下。產能過剩從供給方面理解,可以認為是供給過多,而從需求方面考慮,則也可以認為是需求不足。所以,理論上在化解產能過剩時,既可以從供給端入手,削減供給端的產能,也可以從需求端緩和問題,通過提升國民收入和需求來變相的削弱產能過剩。美國和日本在處理產能過剩上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的兩次產能過剩中,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鋼鐵、煤炭、化工和汽車等傳統行業,與中國目前面臨的產能過剩情況有些類似。當時美國主要通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并且通過對外投資,轉移這些過剩行業的產能,從供給端來解決問題。
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工業大部分行業都出現了產能過剩,雖然這一調整仍未完成,但美國政府則是試圖功過發展新興產業來淘汰傳統產業,依然是想從供給端化解問題。
美國通過供給端的調整來化解產能過剩的方法,對科技、技術等要求較高,而美國一直在這方面處于前沿,所以美國有能力從供給端入手來化解產能過剩。
相比較而言,中國一些行業并不具備這樣的科技和技術實力,產業的升級不一定會順暢。所以,我們的產能過剩調整還需要從需求端入手。
再來看看日本的經驗。日本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出現了明顯的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鋼鐵、煤炭和造船等行業。但日本主要從需求端入手來化解問題,推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以經濟和國民收入的增長來提升需求水平和購買力,進而達到化解產能過剩。
目前來看,在政策上似乎我們過于強調從供給端去化解產能過剩,而忽視了供給端的調整往往具有技術等方面的硬性約束。所以在借鑒了美日的經驗后,我們也需要考慮如何從需求端緩解產能過剩。
其實,金融危機之前我們一直在用需求端的方式來處理產能過剩,那就是依賴于出口。上世紀90年代末的產能調整能夠順利走出,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出口的暴增也起到了作用。如今出口已經不可能再現當年的繁榮,所以需求端的處理則要更多從國民收入提高、消費升級等角度入手。有一些產能可以考慮轉移輸出到相對落后的國家,這樣落后的產能落到毫無收益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