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先后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兼中國石油化工有限股份公司董事長;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先后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兼中國石油化工有限股份公司董事長;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副主任;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黨組書記;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黨組書記。
產能過剩的形成原因是深層次的。首先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沒有發揮好。第二是一些地方存在盲目的政績觀,過分或者片面追求GDP。第三是產業政策執行不堅決,走樣了。第四是企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對絕對過剩行業就得采取斷然措施,不受理、不環評、不核準、不放行,不給土地、不給信貸
治本的辦法,就是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包括資源稅、環保稅、消費稅改革在內的財價稅改革,信貸、利率金融體制改革等。當然還要改進對政績、業績的考核方法與手段
國企和民企各有長短,優勢互補,不可缺失、不可分離,也不可相互替代。國企和民企都應看到對方的優點,不要互相指責挑毛病,努力實現協調發展、融合發展
存在盲目政績觀
記者: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之一,就是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不僅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造船等傳統行業日子難熬,風電設備制造、光伏產業等新興行業也步履維艱。如何看待當前產能過剩的局面?
李毅中:產能適度過剩應該說不是一件壞事,這是市場經濟的一個特點,即充分競爭,依靠市場來進行調節。但是,過剩必須有一定的度,如果產能嚴重過剩,那就既影響了企業效益,也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國內外有個比較一致的標準,就是用產能利用率來衡量是否產能過剩。業界共識是,如果產能利用率小于75%,那就是嚴重過剩。按此標準,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以及風電設備制造和光伏產業,都是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事求是地講,目前多數行業產能都是過剩的,不同的是,有的過剩經過了市場的洗禮、經過了優勝劣汰,如服裝、家電等行業。
記者:形成產能嚴重過剩的原因何在?
李毅中:產能過剩的形成原因是深層次的,背后的實質,是改革的深度不夠,體制機制存在缺陷。
首先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沒有發揮好。資源要素市場改革滯后,能源、資源、土地等沒有按照其稀缺程度和環境的代價來定價,直接說就是有些資源能源價格太低。能源稅費很低、節能不投入、環境不治理、土地廉價,再加上不合理的減免稅,造成了一些項目的成本沒有反映出行業的真實情況,項目利潤虛高。這種不完全成本刺激了投資的盲目性,加上市場秩序混亂,無序競爭最后的表現就是優不勝劣不汰,規范的企業不一定盈利,一些有各種不合理條件、不規范行為的企業反而盈利。這樣就扭曲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鋼鐵行業。
第二是一些地方存在盲目的政績觀,過分或者片面追求GDP。為官一任造福一方。GDP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但不能一味追求GDP,而不考慮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再加上質量、節能、環保、安全生產、技術水平等要素門檻太低,為了上項目,為了招商引資,過分放寬了條件,投資缺乏科學評估,跟風走。
第三是產業政策執行不堅決,走樣了。比如說鋼鐵行業,一個地方有條件想上2000萬噸大的鋼鐵項目,前提是必須淘汰若干落后的小鋼鐵,其加起來的產能也是2000萬噸或者超過,這種原則叫“等量置換”或者“減量置換”。但實際的做法是,往往小的沒關了,大的建起來了。有些小的經過一些不規范的手段蒙混過關,結果是產能越滾越大。再比如,2004年國家對鋼鐵主體項目實行核準制,同時以環評、土地、自有資金比例等進行規范化管理,但是沒有嚴格執行。據悉,2004年以后增加的鋼鐵項目60%是不合規的。
第四是企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一些企業決策上項目很隨意,加上信息失靈或者信息誤導,盲目上馬,使得過剩越來越嚴重。
認識仍然不一致
記者: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這個話題少說也有十幾年了。為什么化解產能過剩如此緩慢而艱難?
李毅中:通過調研,感到主要原因之一是認識不一致。盡管產能過剩喊了十幾年,化解的措施實施了不少,但有幾個問題始終沒有形成共識:一是到底過剩不過剩;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過剩;三是有什么嚴重危害;四是怎么化解。
認識不一致表現在:有的說,宏觀看過剩,微觀看有市場。比如鋼鐵全行業過剩,但有些小鋼鐵還活得挺好,又能賺錢又能解決就業;有的說,外地過剩,本地不過剩。比如電解鋁在外地搞得過剩,但我這兒具備各種條件;有的說,別的行業過剩,我這個行業不過剩。比如我這個行業國務院沒有點名,和他們不一樣;有的說,今天看過剩,明天看不過剩。比如有一段時期說發電過剩停建,后來電又不夠用,又得建。我在一些地方聽一些同志講,你看我有煤有電、有土地有勞動力,缺水我也可以把水調來,這個項目我可以上。實際上,這里少考慮了一個最為關鍵的要素,市場在哪里?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應從全球市場、全國范圍考慮問題,需要全局觀。全國整體過剩,新上的電解鋁賣給誰?對于產能過剩的危害性,存在著認識不足。淺層次的危害是企業開工不足,惡意競爭,價格下跌,供大于求;更深層次,企業沒有效益還不起銀行的貸款,而銀行還在支撐,不敢讓企業破產。一旦企業破產,員工怎么安排,呆壞賬怎么處理等等,銀行就會有金融風險,最后難免發生危機,導致社會不穩定。認識的不一致及不足,使得化解產能過剩的決心不夠堅決、政策措施執行不到位、盲目投資的沖動不減,產能過剩愈加嚴重。
政府辦好該辦的事
記者:社會上有一些反映,認為政府不要管,政府管什么什么就產能過剩。這個觀點如何看待?化解產能過剩,政府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
李毅中:這個說法有道理,但有些絕對。政府必須轉變職能,轉變工作方式、工作方法,要用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去破解產能過剩。這是個痛苦的過程,也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審批權下放后的一段時間內,如果地方的觀念不轉變,企業的機制也不轉換,那有可能一度出現行業發展混亂、無序的狀況,要有準備和預防措施。在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是要付出代價的。但這條路非走不可,最終經過一段時間以后,會逐漸變得有序。
同時,政府也應該把該辦的事情辦好。第一是制定規劃,不僅要有行業總體規劃,還要有區域發展規劃。第二是要設定市場準入標準。標準要不斷更新、修訂或新定,修訂淘汰目錄、投資目錄更必須嚴格執行,還要經常做行業信息預警預測發布。第三是要綜合考量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土地政策、信貸政策等,該支持的支持,該限制的限制。第四是組織重大科技攻關。國家重大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攻關,要由政府來組織,產學研用相結合,這個光靠企業辦不到,當然要用市場化的辦法。第五是體制機制改革,包括財價稅金融改革和業績評價考核辦法的改革。
分業施策標本兼治
記者:中央提出,化解產能過剩要“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應該如何理解?在實踐中如何做到標本兼治?
李毅中:“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的16字方針切中要害,是化解產能過剩的原則,根本的是要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總的看,產能過剩行業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總量型過剩,即絕對過剩的產業,總量已遠超出市場需求和發展需要,如鋼鐵、水泥、電解鋁,其中水泥帶有區域性;第二類是結構性過剩,即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缺乏或做不了,還需要進口。如玻璃、造船;第三類屬于成長性過剩,就是這個行業在成長中,由于沒有掌握關鍵技術,所以成本高,競爭力不強,市場未開拓。而成長之中盲目投資,過分擴張,既浪費了資源,又造成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過剩產能。最典型的就是光伏產業。
對于不同類型的產能過剩,需要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比如,對于鋼鐵這類絕對過剩行業,要堅決把住源頭,嚴格執行規劃,堅決淘汰落后,提高門檻,用差別水價電價、用環境保護倒逼其退出市場。對于結構性過剩,要通過技術創新加快產品結構升級,如生產超白玻璃、專用玻璃、節能建材等,如制造LNG船、海監船等專業用船、發展海洋工程都有較大的需求。再比如,對于多晶硅,五年前沒掌握技術時,成本很高,光伏發電成本是1千瓦時5元,是水電、火電、核電的10至20倍。在這種情況下,主要精力應該是技術攻關,掌握核心技術,降低成本。但是當時一哄而上,多晶硅搞到8萬噸的能力。全國有58個多晶硅廠,今年上半年,只有7家開工,有2家大廠破產。最近新規定每公斤多晶硅的耗電不大于100千瓦時,只有今天我們技術進步了,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提出這樣具有國際水平的門檻。
治標的辦法已經很多了,治本的辦法,就是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比如包括資源稅、環保稅、消費稅改革在內的財價稅改革,信貸、利率金融體制改革等。當然還要改進對政績、業績的考核方法與手段,不少人士反映不要再搞GDP排序了。從GDP總量上看,地區之間沒有可比性;從GDP增速上看,也沒有可比性,東部地區在前20年增速很快,現在慢下來了,而中西部要后來居上,如果不跨越式發展,如何同步建小康。同樣,在省內也是如此,各地市間發展條件也有很大差距。那么,要考核什么呢?可以比單位GDP能耗、比投入產出效率、比有多少自主知識產權、比有多少名牌品牌、比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比排污量的減少率、比行業經濟技術指標、比每平方米土地的產出等,還可以自己與自己比。如果唯GDP的政績觀不改變,低水平重復建設很難改變。
記者:“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是化解過剩產能的方向,結合您在調研中聽取的各方意見,您對“四個一批”有何建議?
李毅中:“四個一批”是對存量過剩產能的化解途徑,其中最得力的措施是淘汰落后。“十一五”淘汰落后產能取得顯著成效,2011年、2012年這兩年19個行業淘汰了接近5000個企業,今年剛公布還要淘汰1300個企業。我在調研中聽到的建議是,淘汰落后的標準要進一步科學化,不僅是規模,最好加上質量品種指標、能耗物耗指標、減排指標、安全生產指標等反映技術經濟水平的指標。重組兼并,資源整合也是個好辦法,但是要解決一些影響跨地區兼并的政策,比如統計、稅收、土地等。通過技術改造去擴大內需、開拓市場,消化過剩產能,這個措施非常好,大家看法一致。如發展高鐵、城市基礎設施、棚戶區改造等可以擴大鋼材、鋁材等的市場需求,通過創造新需求來拉動化解過剩產能,這比關掉企業阻力小多了。此外,要有序產業轉移。從東部到西部,從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轉移產能不是轉移落后,承接地也不能是盲目接收。對“走出去”要加強指導和政策支持,防止無序競爭。
除了對于存量產能的化解,更要有對產能增量的控制,可以說是要“遏制一批”。現在的問題是存量還沒有化解,新的又出來了,電解鋁行業更為嚴重。對絕對過剩行業就得采取斷然措施,不受理、不環評、不核準、不放行,不給土地、不給信貸。
國企民企融合發展
記者:有人說,產能過剩主要是財大氣粗的國有企業盲目投資造成的。對于這種觀點,您怎么看?
李毅中:剛才已經分析了造成產能過剩的深層原因,是綜合因素。這種說法容易造成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對立,這對于推動二者的融合發展十分不利,只會讓產能過剩的話題永遠無解。
產能過剩是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突出問題,要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還是應該從資源要素的市場配置、地方政績觀、產業政策執行和企業決策機制等方面去尋找深層次的原因,而不要去責怪民營企業或者國有企業。“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在市場的浪潮中經受考驗和洗禮,既是產能過剩的親歷者,也都是受害者。
當然也有人說,如果產能過剩了,民營企業可以選擇停產或者轉產,只有國有企業才會不顧產能過剩搞生產。這里面,恐怕更多的還是體制機制的問題,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肩負著更多的社會責任。市場形勢不好,民營企業機制活、反應快,可以較快調整,等市場好了再開工,但國有企業更多肩負著穩就業、保民生的責任。
記者:對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關系,確實存在不少誤解。您怎么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能實現共贏發展嗎?
李毅中: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作用,二者各有長短,優勢互補,不可缺失、不可分離,也不可相互替代。
要處理好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關系,首先要使二者能夠平等享有生產資料、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同樣受到社會監督。目前,我們還沒能完全實現這四個市場法則,需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去推進改革。而企業也不要抱怨,更不能等待,要把步子邁得更大些,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其次,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應看到對方的優點,不要互相指責挑毛病,努力實現協調發展、融合發展。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要實現融合發展,首先要構建和完善產業鏈。大企業、骨干企業做好行業領頭羊,發揮整合行業資源的能力,成為行業骨干力量,拉動帶動中小微企業發展。中小微企業要為大企業做好配套服務,“專精特新”,延伸產業鏈。大企業、中小微企業都應在產業鏈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為打造、完善產業鏈和提升國民經濟競爭力而努力。構造完善產業鏈是生產力要素的整合和優化,不要貼上所有制的標簽。其次,要走股份制道路,逐漸實現社會化。國有企業可以通過增資擴股、國有股減持、發行債券等方式吸收更多民間資本;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合作、合伙、股份制改造吸收國有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增加資本的社會化。要增進國企、民企的交流合作,支持聯合投資新項目、組建新公司。有的同志還提議,國有企業管理者可以到民營企業當董事,民營企業老板可以到國有企業當董事,這一提議很有新意,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