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近期,開征環境稅方案已上報國務院,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推進此事。今年作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國十條”)實施第一年,...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近期,開征環境稅方案已上報國務院,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推進此事。今年作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國十條”)實施第一年,包括環保部、財政部等部委都在積極醞釀相應的細化政策措施。作為控制環境污染的重要措施,被停滯的環境稅無疑再次被推向了“快車道”。多位專家建議,環境稅稅率應在“排污費”的基礎上大幅提高,并將主要稅收收入劃歸地方。醞釀5年未出臺緣于企業壓力
環境稅之所以前后醞釀5年之久仍未出臺。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李全表示,關于環境稅早已有過理論研論,停止推進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當時看來,環境稅不是主要的稅種;二是最大的阻力來自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尤其是非上市公司,本來就有避稅、拖逃稅的動力,更加反感多增加稅種。
而多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環境稅征收是個非常好的時機。地方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的壓力很大,除了加大環保核查力度外,征收環境稅無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加企業成本和環保投入,用市場化的手段倒逼,淘汰一些環保意識差的企業,減少政府用行政手段強制關停的“阻力”。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表示:“現在開征環境稅迫在眉睫。”
“從今年開始的稅制改革,是一盤大棋,改革的不是單一稅種。首先通過營改增,總體上減輕企業稅負,在此基礎上,開征環境稅就有了一個比較好的時機。”李全補充道,“而且環境稅的征收并不是對所有企業一刀切,針對企業的污染程度差別對待,實際上有助于產業結構調整,是一石二鳥的做法。”
當然,有內部人士指出,開征環境稅最理想的做法是通過人大立法,用環境稅法保障環境稅的規范性。如果走人大立法的程序,周期會長,估計開征環境稅最快要到明年上半年。
建議主要稅收收入歸地方
談及費改稅后的稅率問題,很多專家表示,環境稅的稅率肯定要比現在有所提高,否則改革就失去了意義。
現在的排污費等環保收費水平偏低,某些地區排污費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總體收費水平也遠低于污染治理成本的50%。有權威專家告訴記者,開征環境稅后,稅率應大幅提高,在目前收費水平的基礎上提高30%~50%是比較合適的。
蘇明指出,環境稅征收之初,應首先針對空氣污染和水污染進行征稅,比如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水污染排放物等收稅,之后再逐步擴大覆蓋面。課征模式應該是稅務部門主導,環保部門配合。
至于環境稅收入資金歸屬,專家觀點也比較統一。
蘇明認為應該主要留給地方政府,地方拿稅收收入的80%~90%。“這樣做首先有利于保持政策連續性。因為現在排污治理收費約90%都給地方政府,把環境稅留給地方政府有利于政策連續性,而且會減少地方的阻力。”蘇明解釋道:“另外環境的治理責任主要在地方政府,應該賦予其相關的收費渠道。”
“有些環境問題是區域性的環境問題,所以中央也應該有一定分成。中央與地方三七分成比較合適。”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研究室副主任許生說。
影響:企業成本或升5%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告訴記者,如果對基礎性產品征收環境稅的話,會體現在整個價格鏈條上。比如如果對電力企業征收環境稅,發電行業的利潤將下降。企業為了保持利潤,可能會提高電價,那么所有用電企業都會承擔稅負、增加成本。
李全指出,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煤化工等行業在開征環境稅后,都要受到影響。“太陽能企業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做太陽能的前端、做研發因為周期長,沒人愿意做,做后端的企業也少,大部分企業愿意做中端,即設備制造,這個環節的污染非常嚴重。開征環境稅后,這些企業一定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一位企業人士表示,環境稅征收可能將使企業的產品成本上升2%~5%,從目前情況來看,鋼鐵、水泥、有色等重工業行業都存在嚴重產能過剩的情況,很多行業都處在微利或者虧損的邊緣,征收環境稅顯得至關重要,同時也會加速行業優勝劣汰,一些污染企業也許會因為高額的環保投入最終選擇退出,長期而言,客觀上達到減少污染排放和改善大氣污染環境的目標。
如果一旦開征環境稅,將會直接導致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拿鋼鐵來說,目前已經在成本線上下徘徊,環境稅征收后,利潤肯定受到很大影響,甚至可能虧損。”河北一家鋼鐵企業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