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里,是鄭州工業的成長搖籃。煙囪和廠房,見證了工業文明的進程,也記錄了產業工人的人生。這里,即將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工業遺存與創意產業相結合,更讓老工業基地散發出新的魅力。
這里,是鄭州工業的成長搖籃。煙囪和廠房,見證了工業文明的進程,也記錄了產業工人的人生。這里,即將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工業遺存與創意產業相結合,更讓老工業基地散發出新的魅力。
工業遺存是鄭州人的精神家園,聯結著這片土地的過去與未來。 各界期盼:“保留歷史文化記憶”
位于鄭州中心城區西部的老工業基地,始建于我國“一五”、“二五”時期,一度是鄭州乃至河南工業的重要功能載體,造就了上世紀50年代全國聞名、占地近千畝的棉紡織工業基地。這一區域云集鄭州五個棉紡廠、鄭州二砂、鄭州電纜廠等大型國有骨干企業40余家。這些企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初期,一直是鄭州市支柱企業,在棉紡、砂輪、電纜制造、機械制造等領域代表了當時的國內生產水平,為國家和地方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進入新世紀,隨著基地內大量企業或改制或破產或外遷,圍繞廠區土地資源不斷掀起房地產開發熱潮,新的居民社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區域破產外遷被開發的大中型企業有15家,涉及土地3300余畝,其中已開發土地近2900畝,建設住宅小區12個、新增人口3萬余戶。
專家指出,利用有限的中心城區土地單純開發住宅,會使城市的社會結構、空間結構、生產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加劇城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承載負荷,阻礙城市產業資源的科學布局和高效配置,破壞城市歷史文化和產業文明遺產。
專家表示,“一五”、“二五”期間建設的這些骨干企業,見證了鄭州城市和城市工業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在近代工業遺產保護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加強工業遺產研究、保護和利用,對于豐富老工業基地城市形象、傳承老工業基地工業文明、弘揚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激發老工業基地振興熱情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高層決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深秋時節,落葉鋪滿了鄭州西郊一所老廠區的道路,陽光從高大的法國梧桐樹隙間灑落。在巨大的高爐和車間廠房的掩映下,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式建筑靜靜矗立著。歷史仿佛定格在這座年代悠久的工廠,弧形鋸齒式德式廠房房頂,粗大的熱力管網,高大的煙囪……這里是“一五”期間由民主德國幫助興建的全國最大的砂輪廠——中國第二砂輪廠(現為白鴿集團白鴿磨料磨具有限公司)。

二砂廠區
作為中心城區面積最大的待開發大型地塊,其前途受到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我在這里工作了一輩子,真希望這些老廠房能一直留著。”今年76歲的宋淑琴老人說,直到現在,她和老伴閑下來的時候,還經常到廠里去看看這些老廠房,就像看望自己的老朋友一樣。長期從事文化創意事業的穆曉飛認為,二砂留下了極具規模的工業遺跡。廠房、倉庫等豐富的工業建筑,水塔、鍋爐、皮帶長廊等獨具特色的工業構筑物,整體保存良好,便于改造設計和再利用,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優良資源。

老廠房內景
據了解,市委、市政府已有意向,在中原區白鴿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廠區進行工業遺產保護和文化創意園建設。這將是鄭州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一次創舉,并有可能以此為契機,拉開鄭州西部老工業基地更新保護工作的序幕。
老廠房到創意園的華麗轉身
10月18日傍晚,在鄭州市西區第二砂輪廠大院深處,攝影師姜順的咖啡店開始試營業。燈光從五顏六色的玻璃透射出來,點綴著寧靜的廠區。
7個月前,從廣州回鄭創業的姜順與白鴿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簽訂了租賃協議,將廠區一座約1000平方米的廢棄熱力交換站裝修成為LOFT風格(LOFT是指高大而敞開的空間,具有流動性、開發性、透明性、藝術性等特征)的主題攝影基地。
一走進廠房的內部,原本充斥著機油氣味的地方,竟傳出了淡淡的咖啡香;而刺耳的機器噪音,也被若有若無的輕柔音樂取代了。記者看到,老廠房剝去了舊外衣,經過外墻處理和藝術設計后煥然一新。
“我一眼就看中了這里,和北京、成都、廣州等地的文化創意區太像了。如果有一天能發展成創意園區,這里將會是設計師、藝術家、創意人士的天堂!”姜順說。
無疑,巨大的熱力管道,高高橫跨而過的運砂通道,面積上萬平方米、高大的德式廠房,由大雪松和法國梧桐組成的廠區道路,被雜草淹沒的鐵路線……無不散發出大工業時代的氣息。這些工業遺產深深刺激著人們的創意熱情。
專家認為,老廠區房屋結構高大寬敞,很符合現代建筑學LOFT的理念,在盡量不改變原有布置、工業元素的前提下,對房屋進行簡單的藝術設計、精心的前衛裝飾,就可使陳舊的廠區煥發活力。對涉及文創產業的工業遺存改造,堅持修舊如舊,充分保留原有建筑形態,并大量運用工業元素,對破損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不僅打造出開放式的創意辦公空間,而且在延續建筑記憶、傳承人文精神的同時注入新的內涵。這對藝術家和文化創意產業創業者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投資者,盡管生意差強人意,姜順依然對前景樂觀。他相信,這里很快就會有大批的投資者來創業。根據他在自己攝影圈子的小調查,“十個人里有八個人想來這兒創業。”包裝設計師張總說,白鴿廠區周邊保留了傳統居住環境,蘊含著豐富的工業文化內涵,對最新的文化動態有著敏銳的嗅覺;這種區域性文化氣質成為激發創意人員進行創作的靈感和源泉,更成為其工作環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不遠的將來,人們或許可以在這里看到:滿載著時代記憶的二砂工業老廠區,將變身文化創意產業園,成為電子商務、傳媒、廣告、藝術、動漫、影視等產業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