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劉云山、張高麗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李克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張高麗主持...
中國10日在北京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一年一度的科技獎勵大會以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導向,激勵自主創新,引導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是中國科技創新重大成果的集中展示。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10位科技專家和313項成果。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存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程開甲頒發獎勵證書。
張存浩院士1928年出生,是中國高能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成果。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程開甲院士出生于1918年。他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曾任中國核試驗基地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他指出,我國經濟增長已進入從高速到中高速的“換擋期”。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有力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提升經濟的整體質量;才能更多培育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使我國發展的空間更加廣闊;才能有效克服資源環境制約,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他強調,要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要通過深化改革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要把發揮人的創造力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核心;要匯聚全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大合力。
連續三年空缺之后,關注國家基礎研究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等來了它的新主人。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和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憑借“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把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收入囊中。
國際上,先后有5次10人因在超導領域的重大研究發現獲諾貝爾物理獎。
在回答記者關于“超導研究是否是中國科學家離諾貝爾獎最近的地方”的提問時,趙忠賢院士說:“得什么獎不是科學探索的原動力。科學研究是一個水到渠成、水漲船高的過程。找對了方向,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努力,總會能獲得有益于人類的發現。”
“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獲得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完成航天器在軌組裝和在軌服務,航天員乘組天地往返,物資和燃料補給,空間營救等空間站建設工作的基本前提。
2011年以來,中國成功執行了天宮一號、神舟八、九、十號四次飛行任務,圓滿實現了天宮一號與載人飛船四次自動交會對接和兩次人控交會對接。
中青年人才正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今年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6.6歲,其中自然科學獎平均年齡45.9歲,技術發明獎45.7歲。如獲得自然科學二等獎的項目“基于碳氫鍵活化的氧化偶聯”,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學教授施章杰今年只有39歲。團隊中最小的僅27歲。
此外,科技獎勵加大了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力度。在今年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中,企業作為牽頭或參與單位完成的項目占75.9%,其中企業牽頭完成的占35.8%。
8位對中國科技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外國專家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2000年以來,中國年年重獎科技精英,目前已有20多人獲得最高科技獎。從“資源驅動”到“創新驅動”,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中國越來越意識到,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多地從科技創新中尋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