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就在習慣了連續(xù)兩年不大好過的日子之后,中國市場突然給了汽車從業(yè)人士一個“甜棗”。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汽車銷量達到2198.41萬輛...
就在習慣了連續(xù)兩年不大好過的日子之后,中國市場突然給了汽車從業(yè)人士一個“甜棗”。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汽車銷量達到2198.41萬輛,同比增長13.87%,其中,乘用車銷量為1792.89萬輛,同比增長15.71%。除了繼續(xù)蟬聯產銷世界第一“寶座”之外,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2013年的銷量增幅,甩掉了連續(xù)兩年的“微增長”帽子,增幅從個位數,回到了兩位數。
此前,2012年,中國汽車銷量增幅為4.33%,2011年更是低至2.45%。2013年年初,當連續(xù)兩年個位數的增幅數字出來后,業(yè)界一片感嘆:中國車市進入了“微增長”的階段。一時間,以“微增長”為題的論壇、討論、報道如火如荼,都在探討中國汽車市場進入微增長階段之后如何應對的問題。所謂“旺年賣車,淡季換人”,與“微增長”論調之相對應的是,2013年,包括寶馬、奔馳、沃爾沃、廣汽、北汽等眾多車企集中進行來了一撥換帥潮。
盡管與2010年的32.4%,2009年41.5%的增幅相比,2013年13.87%的增幅不能算是高速,但不可否認,中國汽車市場在被連續(xù)兩年的微增長“蓋棺定論”之時,來了個漂亮的“逆襲”。
然而,幾年來的大起大落,也也讓很多業(yè)內人士感到很迷糊:中國車市到底有沒有進入微增長階段?2013年的兩位數增長,會是常態(tài),還是“回光返照”?2014年會再是一顆“甜棗”,還是又回歸“大棒”?
“我不太認同微增長的概念。”幫助東家在2013年實現45.6%增幅的沃爾沃汽車銷售(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CEO付強對騰訊財經說。而在2013年完成銷售渠道整合的北京梅賽德斯-奔馳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倪愷同樣對騰訊財經說,中國市場在未來幾年仍可保持較為平穩(wěn)的增長,“我們不認為會出現突然的大幅下滑。”
騰訊財經接觸到的汽車廠商,普遍認為2014年整體車市仍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大部分人認為,中國市場的確不再能夠重現2009年、2010年的超高速增長,但微增長的概念也并不成立,中國車市將在未來幾年保持10%左右的增幅。而有關市場前景的“悲觀派”和“樂觀派”展開了辯論,有趣的是,二者用諸如限購、治霾等相同的論據,卻得出了不同的觀點。
透支成就逆襲
2013年的中國車市為何能結束連續(xù)兩年不到5%的增長?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如先看2011年、2012年出現微增長的緣由。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市場流通研究室主任王青表示,2009年汽車銷量增幅超過40%,與政府在2009年后集中推出購置稅減免、汽車下鄉(xiāng)、以舊換新、節(jié)能補貼等各項刺激消費政策有關。但隨著需求被提前透支,這些政策的先后退出,導致銷量增幅出現大幅回落。“2009年年增幅的的畸高直接導致了2011年的低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中國政府出臺了“四萬億”計劃,其中包括投入巨資的十大產業(yè)振興規(guī)劃,當中的汽車產業(yè)調整和振興規(guī)劃,就推出了上述多種鼓勵政策拉動汽車消費。以購置稅減免為例,從2009年開始,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實行購置稅減半增收的政策,中國汽車市場也借助這一“東風”,在當年登上了全球第一產銷大國的位置。
2010年,購置稅優(yōu)惠政策得到延續(xù),只是優(yōu)惠幅度比之前的減半略有上升,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暫減按原有四分之三的稅率征收,并增加了對節(jié)能惠民車型予以3000元補貼的政策,很多小排量車在此范圍內。
然而,這些刺激政策先后在2011年退出,這就使得整體車市在2011年,2012年連續(xù)兩年出現了低于5%的微增長。如同2009年、2010年的不正常的超高速增長一樣,在王青看來,接下來的兩年微增長同樣是不正常的。因而,當透支效應告一段落之后,中國車市又在2013年回到10%以上的增速上。
相比整體車市而言,豪華車市場的軌跡沒有如此跌蕩,呈現了增速回落的態(tài)勢,只是在2013年回落的程度并沒有年初想象的那么大。 2010年,中國豪華車市場實現了80%的驚人成長,這一數字在2011年和2012年回落至40%和30%,剛剛過去的2013年,據沃爾沃付強透露,前11月的平均增幅為18%左右,整體繼續(xù)呈現回落態(tài)勢,但并不像年初那樣,很多人認為可能要出現低于10%的增幅,即使是比較樂觀的估計,也只有15%,而最終的成績卻超過了這一最樂觀的預計。
對于豪華車的好過預期,本田旗下豪華品牌謳歌事業(yè)部副部長陳悅認為,豪華車在2012年有一輪很激烈的價格戰(zhàn),這導致一部分消費者在當年采取了觀望態(tài)度,這部分需求被挪到了2013年;第二個原因,就在于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明朗,中國經濟增速已經逐季回升,也釋放了部分需求。
樂觀派PK悲觀派
在逆襲之后,中國汽車市場是否已經告別2011、2012年的微增長?還是只是“回光返照”,即將重新回歸微增長?對這一問題,存在著“樂觀派”和“悲觀派”的不同觀點,但“樂觀派”人數更占優(yōu),而力求在世界第一市場獲得更多地位的汽車廠商們,基本都是“樂觀派”。
2013年初,就在大部分分析人士認定2013年中國車市將繼續(xù)微增長的同時,有些“先知”意味的王青就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觀點,認為中國車市需要在2020年才會進入微增長階段。
王青將汽車產銷量增長低于5%定義為微增長,而5%-10%則為低增長。2012年,我國汽車千人擁有量為80輛左右,以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歷史來看,當汽車千人擁有量達到200輛時,汽車行業(yè)才進入微增長。而汽車千人擁有量從80輛到200輛,大概需要6-8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我國汽車行業(yè)真正微增長2020才會到來。
國家信息中心的一份《2013-2014年中國汽車市場分析與展望》認為,中國乘用車市場仍將以10%左右的年均速度再增長十年,大致相當于GDP增長率的1.5倍,這同樣是根據對全球汽車市場先導國家發(fā)展歷史分析得出的結論。
在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秘書長董揚看來,今后5-10年內,中國車市將繼續(xù)平穩(wěn)增長,增幅在8%-10%,甚至更高一點都是在預期之內。
汽車廠商的最新表態(tài),基本與此一致。寶馬大中華區(qū)總裁兼CEO安格稱,寶馬期待中國市場持續(xù)增長,在未來保持每年略高于10%的增速;倪愷也認為中國的豪華車市場可以繼續(xù)保持目前的增速,不會出現明顯下滑;謳歌陳悅認為,結合中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以及現有的保有量水平,以及渠道下沉等因素,其個人對2014年乘用車增幅的判斷為12%左右;凱迪拉克給騰訊財經預測的2014年整體車市增幅也為12%。
咨詢公司莫尼塔認為,2014年汽車消費環(huán)境大體穩(wěn)定,部分2009年汽車銷售高峰期的購車者在經歷了4-5年后有望進入換車的時點,將支撐2014年汽車銷量增速在10%以上。
以上均是“樂觀派”的意見。“悲觀派”則認為,2013年的銷量兩位數增長可能會曇花一現,其給出的理由主要是政府政策層面:愈演愈烈的限購,以及治理霧霾可能導致的限行、油品升級。
北京亞運村車市總經理顏景輝是悲觀派的代表人物,而北京車市也是被限購嚴重打擊的代表。顏認為,國內車市已進入微增長的通道,而京城車市更是進入了微負增長的交易平臺期。“北京今年或將出現新車市場交易量負增長10%,可能連2008年50萬輛的年銷量都達不到。”
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預測,2014年深圳、杭州、成都、石家莊、重慶、青島、武漢、大連等多個城市,均存在實施限購的可能性。瑞銀證券亞太汽車行業(yè)研究主管侯延琨認為,中國是否會進入微增長階段,取決于限購的速度,地方政府對限購的容忍程度,地鐵等公共交通設施的發(fā)展程度。
然而,在“樂觀派”看來,這種限購的可能性,反而會刺激一種恐慌性購買,推高2014年的整體銷量。而“悲觀派”則繼續(xù)指出,這種恐慌性購買,與2009年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一樣,可能會帶來未來的銷量提前透支的后果。
除了限購外,治理霧霾可能帶來的限行、油品升級等也將對汽車銷量帶去影響。這些措施在提高開車成本的同時,也降低駕車便利性,“悲觀派”認為,這將抑制一部分需求。在整體銷量上樂觀的莫尼塔就在這方面持悲觀態(tài)度,認為來自生態(tài)環(huán)保方面的汽車消費限制政策壓力將是“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而代表著主要汽車廠商利益的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秘書長董揚則堅定地充當著樂觀派,他在2013全年數據發(fā)布會上,歷數2014年四大利好,除了城鎮(zhèn)化刺激地方經濟以及潛力很大的小型SUV市場井噴外,他就把限購引發(fā)的恐慌性購車當作利好;另一利好,正是同樣被“悲觀派”視為利空的治霾。他認為,治霾恰恰會鼓勵新能源汽車的購買,而在一些限購城市,新能源車可能享受的上牌優(yōu)惠,將會大大刺激銷量。
這種對于政府政策的不同解讀,頗為有趣,而最近幾年增幅的大起大落,也正是由政府的刺激政策推出與退出有關。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汽車產業(yè)與股市有著相似的問題:政府部門關于稅收、排放、牌照管理的政策修改,比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增長、購買力增長等因素,更能夠影響市場的短期走向和增長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