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初步核算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56.88萬億,同比增長7.7%,更重要的是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內最大產業。這具有一定...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初步核算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56.88萬億,同比增長7.7%,更重要的是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內最大產業。這具有一定的標志性意義,說明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取得了實質性進步。但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在產業之間和各產業內部,還存在著很多結構方面的不合理、不協調和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準確把握調整方向,堅持循序漸進,第三產業也不可盲目推高。
勿盲目追求第三產業過快發展
國民經濟能否健康發展與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有直接關系。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是我國產業結構主動調整的結果,但是,如果盲目推高、過快發展也會帶來很多隱患。
首先,盲目推高第三產業會形成泡沫經濟。在現有的第三產業中,房地產業占據著很大部分,房價的非理性上漲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第三產業。
與房地產直接相關聯的還有各級土地批租(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擴張,加上各類影子銀行的準信托業務,這些都導致信用資產膨脹。可以說,正是房地產和銀行業的這些業務的非正常發展推高了第三產業的比重,同時也積累著大量的經濟泡沫。
其次,第三產業過快發展會導致國民經濟結構性減速。近兩年的經濟增長減速雖然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周期性原因,但更多的是結構性原因。
有數據顯示,第三產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還不到第二產業的70%,過快發展第三產業會使經濟增速進一步逼近“下限”,必將倒逼宏觀調控反向干預,進而延緩發展方式轉變。
再次,第三產業過快發展不利于化解產能過剩。化解產能過剩只能以技術和環保為標準逐步進行,過快發展第三產業可能使工業產能因缺乏需求而進一步過剩,而且會形成新的服務業產能過剩,且不利于就業。
新型工業化的的四大內涵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方向當然是繼續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但是,產業內部的結構優化升級是產業升級的堅實基礎。第三產業本質上是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產業鏈的分解分工而向服務業的延伸。我們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即所謂“新四化”)的融合發展歷史新時期。工業化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以信息化武裝工業制造業,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本質上也是一個產業內部組織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產業升級包括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和產業鏈條升級四種情況,通過工業內部從產品到工藝,再到功能的不斷升級和完善,可以逐步實現產業鏈的升級。從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看,進一步優化各產業內部的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加大創新力度,提高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才是產業升級的現實選擇。
產業內部的結構調整涉及到各個環節。問題的關鍵在于,在資源和環境的嚴峻約束條件下,傳統的工業化已經接近尾聲,新型工業化需要展開。產業升級的堅實基礎則是要對“新型工業化”的內涵不斷擴展,其中就包括綠色化、精致化、信息化和服務化。
工業生產的綠色化要求我們通過產品從設計到生產過程都要盡可能減少污染和排放,實現清潔生產,并倡導綠色、健康的消費行為。工業生產的精致化要求我們制定更加精細的質量標準和工藝標準,并注入鮮明的文化要素。工業生產的信息化要求我們把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工業設備的數控化和智能化。工業生產的服務化要求我們用工業精神塑造現代服務業,以服務為導向滿足個性化需求,本質上是制造業文明的深度化和擴展。
我國長期處在全球價值鏈的加工制造環節,造成低端鎖定與核心環節缺失,價值含量偏低,利潤微薄,產業往高端環節升級步伐受阻。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工業的沖擊進一步暴露了中國制造業低端鎖定的現實困境。
此時如果我們把產業升級的路徑選擇在第三產業,放棄向產品的研發、設計、營銷和品牌等制造業產業鏈的高端環節進軍,我們的產業結構將永遠處于低端鎖定的狀態,而傾力發展的金融和房地產等所謂的高端服務業也會因失去服務需求而陷于尷尬境地。因此,現階段的中國需要從現實產業技術基礎出發,準確把握產業結構演進的創新力度,重點實現產業內升級,逐步形成制造業的高端競爭力。
中國經濟升級的核心依然是工業
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趨勢告訴我們,中國無論如何不應該去工業化。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經重新認識到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的戰略意義,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以占領新的國際競爭制高點。
已經來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使得產業價值鏈上制造的戰略地位將變得與研發和營銷同等重要,發達工業國家正在重塑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優勢。如果我們產業升級走上了去工業化的道路,就等于主動放棄了自己的競爭優勢,反倒有產業“空心化”的危險。
新型工業化需要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產業制高點。我國經過反復論證,確定了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動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端制造業等七大領域24個重點方向。這在相當程度上代表著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空間。中國必須在這些領域擁有屬于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和獨立的生產體系,才能以大國的姿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最佳路徑。首先要實現產業內升級,由粗加工向精加工升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產品升級,從制造業向生產性服務業升級,最終實現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升級。目前真正需要的是從中央到地方共同努力,從政策的作用機制上掌控結構調整的力度和節奏,在提升新型工業化質量的基礎上,擠掉房地產和金融服務業的泡沫,做實第三產業,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作者計保平 為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