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中國的光伏產業而言,從2009年啟動的“金太陽”和“光電建筑一體化”示范工程,到2012年實施光伏發電補貼電價,再到2013年全面陷入“雙反”困境,發展道路上,有收獲也有困難。2...
對中國的光伏產業而言,從2009年啟動的“金太陽”和“光電建筑一體化”示范工程,到2012年實施光伏發電補貼電價,再到2013年全面陷入“雙反”困境,發展道路上,有收獲也有困難。2011~2013年,對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是“痛苦的時期”,但企業也經歷了寶貴的技術升級、管理創新、優勝劣汰過程。一定意義上講,正是因為這些坎坷和收獲,才使得我國光伏產業在成為產品銷售量全球第一、年度光伏電站安裝量全球第一之后,能夠承擔起更多責任。
去年北京APCE會議期間,中美兩國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確認“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這是中國政府對自己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是對中國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光伏產業提出的更高要求。
整體向好
家住北京市平谷區的老宋在自家屋頂建了一個5KW的光伏電站,自去年5月正式并網發電以來,已發電5000多度,這大大超出他的預期。不過,原本與電力公司商定去年底領取補貼和上網電費,至今也未走完相關程序。“錢不多,加上最近比較忙,也就不著急了。”老宋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
同樣在北京市,延慶縣張山營鎮韓郝莊村的“北京八達嶺太陽能綜合試點工程項目”也有煩惱。這個歷經數年建設,裝機規模達31兆瓦的北京最大光伏電站,目前并未正式發電。據了解,2014年3月,電站的第一臺逆變器就已順利就位,而目前多數辦公人員也已進入電廠辦公。電廠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還未發電的原因在于“出線”,即并網環節。
身邊兩個真實的事例從一個側面提醒著我們,光伏產業依然“問題多多”。
“確實應該看到局部困難,但也要著眼整體。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累計并網太陽能光伏裝機量達26.52GW,同比上一年度增長67%。剔除2014年前三季度并網量4GW,2014年第四季度我國新增光伏并網量為6.52GW。2014年全年新增光伏太陽能并網量為10.52GW。從2014年出臺的密集政策和全年的裝機量就可以看出,我國光伏產業目前發展態勢良好。”華北電力大學北京能源發展研究基地主任王偉透露。
王偉表示,“光伏產業在2013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國內光伏企業在光資源豐富的地區上馬數十億元的電站項目,速度過快,電網接入以及消納問題,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等問題都進一步凸顯。”
對于目前中國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瓶頸,政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徐匡迪前不久表示,主要是因為智能電網發展不夠。所有新興能源都是不穩定的、間斷性的,而發電需要均衡供應。“智能電網就是在供電多的時候把電儲存起來,沒太陽、陰天供電低的時候,再將電能釋放,目前該領域發展空間巨大。”
醞釀質變
中國光伏產業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處于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光伏走在世界前列’的內涵,不限于光伏產品銷售量全球第一、年度光伏電站安裝量全球第一,而是應當包括中國光伏從量變到質變的全部過程。它的表現形式是從非完全市場化邁向完全市場化,這反過來又會促進光伏市場規?;?。這就是我們在分析2015年中國光伏產業發展時與往年的最大不同之處。”王偉表示。
從數量角度看,中國光伏規模過去全球第一,未來一段時間預計仍將保持第一。從產品市場看,從2007年開始,中國的光伏組件銷售量始終世界第一。雖然“雙反”造成全球市場份額略有下降,現在又已恢復到60%水平。從年度電站建設市場看,2013年中國光伏電站建設總量為10GW以上,2014年預計略高于此,這使得我國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光伏電站年度建設第一大國。
在采訪中了解到,歐盟是中國光伏產品的最大出口地。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有近358億美元的光伏產品出口,其中70%以上是輸送到歐洲市場。2013年,歐盟決定對中國輸歐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迫使中國光伏企業進入“寒冬”。隨后,我國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提振光伏業。
天津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秀香表示,從2014年上半年開始,中國光伏行業已逐漸走出困境。目前中國大型光伏企業產品銷售,已經不再過度依靠歐洲市場,在美國、日本、非洲、南美都占有一定份額。“這說明中國光伏行業的市場越來越健康、越來越穩定了。”
未來可期
2014年12月17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對我國光伏產品第二次“雙反”調查做出了終裁結果……而在整個調查過程中,歐盟、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等國也先后發起了對我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面對此輪調查,我國光伏企業的反應不再像過去那樣“激動”。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王忠宏表示,面對最近一輪的“雙反”,我國光伏企業反應并沒有之前那樣激烈,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從表面上看對我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的國家很多,但其中許多國家出口占比很小,實際影響并不大。二是經過上一輪“雙反”調查后,我國許多光伏企業已開始在海外建廠生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雙反”風險。
“加入WTO之后,經歷了多次‘雙反’調查,我們已經對規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合理的布局。而且,國內產業聯盟和行業協會之間的聯系也進一步加強。重要的是,我國光伏產業的市場空間正在擴大,出口市場逐步轉向亞洲、非洲及澳大利亞等地區,上一輪歐美‘雙反’的啟示在于,所有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過度依賴一個市場是危險的。現在國內企業已經開始分散市場,因此,單一經濟體發起調查,對行業影響有限。”王偉說。
“2015年,全球光伏產品需求量將達58GW左右。隨著中國光伏加工企業競爭力的提高,以及產業整合深化帶來的潛在產能恢復,中國光伏組件銷售量繼續保持60%的全球市場份額是可能的,小幅提高也是可以期待的。如果再輔之以政策引導,無論是在以轉換率提高為核心的技術進步方面,還是在切割機等關鍵裝備制造方面,中國光伏制造技術都會實現穩步提高。”王偉坦言 ,光伏產品生產屬高端加工,雖然面臨“雙反”和中國勞動力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但既然是加工業,未來一個階段里,能夠全面替代中國的國家還未出現。這意味著,中國光伏仍將保持強大的加工能力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