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正處于艱難的結構調整陣痛期,傳統優勢部門正在下坡、新興優勢部門正在上坡兩種現象交織進行。不久前發布的“2014年產業藍皮書”指出,中國機械工業競爭力的提升進入了瓶頸期。中國制造...
中國正處于艱難的結構調整陣痛期,傳統優勢部門正在下坡、新興優勢部門正在上坡兩種現象交織進行。不久前發布的“2014年產業藍皮書”指出,中國機械工業競爭力的提升進入了瓶頸期。中國制造業發展必須解決傳統優勢弱化、新優勢積累的難題。日前,在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舉辦的2014年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4》發布暨中國制造業發展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工經所所長黃群慧指出,在經濟“新常態”轉變過程中,關鍵是發展好制造業,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社科院工經所所長助理張其仔建議,中國在未來的制造業發展中,應實施雙軌戰略,一方面利用后發優勢,推進進口替代,另一方面推進前沿技術創新,培育全新產業。惟有推動制造業的平穩轉型,才能支撐中國經濟平穩轉向新常態。
四因素制約制造業轉型升級
黃群慧介紹,《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4》是產業藍皮書系列的第四本,今年選擇的主題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評估了中國制造業的優勢,探討了中國十大產業的競爭力狀況和中國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剖析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先進制造業國家的制造業發展變化及經驗。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過程中,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在從增量擴張轉向調整存量、優化存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的動力正在從傳統的經濟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黃群慧說,“藍皮書對我們在經濟‘新常態’下,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塑造我國的產業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張其仔指出,中國邁向經濟“新常態”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塑造制造業競爭的新優勢。藍皮書對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做出了判斷:與服務業的競爭力相比,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仍處于強勢地位,是推動中國出口市場份額持續上升的主體力量。在制造業中,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最高,但比較優勢在不斷弱化,我國制造業正處于艱難的結構調整“陣痛期”。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因素亟待解決。藍皮書分析了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四大因素。一是金融服務業的競爭力比較弱,但與主要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即使與“金磚”國家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二是中國的物流成本這幾年雖然呈現出下降趨勢,但跟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比較高。三是我國知識生產領域的競爭力在全球相對比較弱,過去30多年來,我們雖然在知識生產領域的競爭力不斷提高,論文發布數量位于全球第二,但影響力卻與論文數量并不匹配。四是與硬實力相比,中國的軟實力相對比較弱。這在中國創意產品的出口中得到了深刻反映。我國是創意產品的出口大國,但是更能體現一國軟實力的電影、圖書報刊等領域的競爭力都比較弱,在六大類創意服務出口中除了廣告、市場研究和民意調查服務之外,其他創意服務與美、英、德等國家存在極大的差距,甚至比不過印度。
競爭力提升進入瓶頸期
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副研究員王燕梅認為,盡管機械工業已經是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競爭性行業,但機械行業面臨的體制和政策環境還存在較多問題,使市場倒逼機制難以發揮作用,導致企業缺乏轉型升級的能力和動力。
“機械工業面臨著市場化發育滯后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存在著政府干預對于市場機制的扭曲。產業政策的實施途徑也有待進一步完善。”王燕梅告訴記者。
中國機械工業轉型升級面臨種種困境,不能一蹴而就。王燕梅認為,中國機械工業競爭力的提升似乎進入了一個瓶頸期。
展望未來十余年,王燕梅認為,中國機械工業將呈現如下發展趨勢:技術進步會向高性能、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推進。國際分工地位繼續提升,進入世界裝備制造業強國的行列,國際競爭力各項指標穩步提高。產業政策面臨轉型,朝向更多地激發出企業的內在能力演進。
雙軌戰略塑造新優勢
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制造業正處于深刻的技術變革中。張其仔表示,中國的制造業要發展,就必須解決傳統優勢弱勢、新優勢的積累的難題。因此,要以雙軌戰略塑造我國制造業競爭的新優勢。
張其仔解讀認為,構成雙軌戰略的一“軌”,是利用后發優勢,推進進口替代,推動出口結構優化。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總體上仍屬于追趕型經濟。那么,如何追趕?就是要按照產業發展規律向發達國家學習,不斷地實現產業升級。追趕發達國家,在產業發展的策略上,就是推進“進口替代”,生產那些中國還不能生產,需要進口的產品。
張其仔認為,推進進口替代,對我國來說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好處,一是可以解決我們產業升級問題上面臨的信息難題,即產業升級到底升到什么地方去。二是進口替代戰略可以充分使我們國家利用后發優勢獲取“技術紅利”。
所謂技術紅利就是指已經被發達國家開發出來的技術,因為應用和再進行開發所需的費用相對比較低,使得后發國家技術進步的速度快于先行國家。
構成雙軌戰略的另一“軌”是跨越,即抓住新工業革命的機遇,推進前沿技術創新,培育全新產業。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其發展水平會越來越高,離技術前沿的距離會越來越近,在保持追趕的過程中要同時推動技術前沿的研究,培育潛在的新的增長點。
全球正在發生深刻的技術革命,既發出了中國必須進行前沿技術研究才能最終趕上發達國家的強烈信號,也為中國著手推動前沿技術的研究提供了難得一遇的機會。
建立包容性政策框架
在這一次新產業革命中,很多國家提出了重點發展方向和推進戰略。藍皮書介紹,美國在推進先進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選擇的重點方向包括:在關鍵國防安全產業領域提高國內制造能力,包括小型的高效能電池制造、先進合成材料制造、金屬加工技術、生物制造、可替代能源,開發先進材料,加速先進材料的應用,包括清潔能源技術、國防安全領域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先進材料等,投資下一代機器人,協助工人、宇航員等完成關鍵的難以完成的任務等。德國也提出了工業4.0的戰略。
“當然,我國在前沿技術創新上雖然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國家提出的這些領域和方向,但這些國家提出的前沿領域對于中國選擇技術突破方向有重大的借鑒作用。”與會專家強調。
“與此同時,還要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針對性,建立包容性政策框架。”張其仔建議,實施“雙軌”戰略就是要處理好追趕與跨越關系,前者是充分發揮現有比較優勢,后者則是培育新的潛在比較優勢。
張其仔認為,對這兩種不同的方向,政策、措施應該有所差異,對于完成追趕任務來說,技術和產業發展方向相對已經比較明確,主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解決好市場協調失敗問題,加強支撐產業升級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重大技術平臺建設。二是推進國際公平競爭秩序的建設,通過反壟斷,打破跨國公司利用在破解競爭力提升瓶頸 實施雙軌戰略助中國制造業轉型關鍵技術領域的優勢對產業鏈的控制。
對于完成跨越的任務而言,除了組織力量跟蹤國際技術和產業發展前沿外,重點是鼓勵科技人員開展自由探索,把基礎研究作為推進前沿技術創新的關鍵的環節加以推進,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大力創造創新創業的環境,降低企業進入和退出門檻,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通過市場競爭選擇未來的技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