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日本等傳統制造業大國紛紛推動“再工業化”戰略和制造業回歸,試圖搶占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以此作為重望競爭優勢...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日本等傳統制造業大國紛紛推動“再工業化”戰略和制造業回歸,試圖搶占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以此作為重望競爭優勢的出路。而新興經濟體正在加快推動低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我國制造業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5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提出中國將通過三個十年的時間成為世界制造強國的目標。國外制造業可以為中國由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提供哪些借鑒?
美國:先進制造的創新引領者
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美國生產的汽車、飛機、工程機械、電子產品等產量長期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在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技術、核臺旨和新材料等領域長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從二十世紀中后期開始,美國的制造業開始衰落。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啟動重振制造業戰略,發布《重振制造政策框架》,將技術創新作為推動制造業復蘇的重要突破口。2012年2月,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公布了《國家先進制造戰略計劃》,提出要加強研發投入,推動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尤其是2013年1月,美國推出了《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初步設計》。其核心是推動高校、企業和政府部門形成合力,通過縮小科研與商業之間的差距,推動數字化制造、新能源以及新材料應用等先進制造業的創新發展。
如今,美國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已初見成效,許多美國跨國企業如英特爾、蘋果等重新布局美國本土。
在整條產業鏈中,位于最頂端的是創新,位于最低端的是機械式的加工制造。兩者取其一,必有一失。那么,當下的美國制造業只有兩者兼顧,才能夠成為最大贏家。
德國:精益求精的品質打造者
近年來,歐盟經濟持續低迷,而德國經濟能保持一枝獨秀要得益于其堅實的制造業基礎。
德國制造業具有高品質、高科技、可持續性和附加值高等特點,產品在海外市場極具競爭力。同時,德國高端制造業門類齊全,汽車、機械制造、電氣設備、化工等領域發展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而這些,與德國有一大批集中在某一細分領域發展的中小“隱形冠軍”有關。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紛紛將制造業轉移到低工資國家,將經濟增長的重心放到金融等服務性行業,造成產業“空心化”。但德國卻堅持發展制造業,并通過技術創新使德國制造業的產品呈現出“專、精、特、高”等特征。如雙立人廚具刀具、博朗剃須刀和牙刷、海德堡印刷機、高儀水龍頭、百福和杜克普愛華縫紉機等,都是獨占鰲頭的高端產品。
同時,德國特別注重技術工人的培養,這一點尤其值得中國學習。
在德國,只有30%左右的人會選擇上大學,約70%的青少年在中學畢業后會按受雙軌制職業教育。雙軌制職業教育十分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這就保證了企業能夠擁有一批技術嫻熟的員工。正是這些合格的工人將研發藍圖變成產品,投放市場,幫助德國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始終保持強大競爭力。
近年來,隨著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加速推進,德國又適時推出“工業4.0戰略”,通過構建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CPS)的智能生產網絡,推動德國的工業生產制造進一步由自動化向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升級。
日本:嚴格而靈活的管理者
作為亞洲最大的發達經濟體,經過戰后快速發展,日本在電子制造和汽車工業等領域具備了相當的競爭實力。盡管日本制造業在二戰后中曾經多次面臨嚴重的挑戰,特別是近年來經濟持續低迷,但日本制造業總是能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通過向海外實施產業弟度轉移而渡過難關,并始終處于世界制造業強國的地位。
由于資源相對匱乏,日本制造十分注重生產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其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對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70年代以來,豐田公司的準時生產方式得到廣泛推廣,大幅提高了日本制造的生產效率。而對全面質量管理的推崇,讓世界質量管理前沿中心從美國轉移到日本。
此外,日本產品設計非常人性化,長于細節,特別注重在產品的改良方面下功夫,進而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2014年6月,日本政府出臺2014年度《制造業白皮書》,提出將力調整制造業結構,機器人、下一代清潔能源汽車、再生醫療以及3D打印技術作為今后制造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向“下一代制造業”轉換。
韓國:后起的品牌培育者
作為亞洲地區的后起發達國家,制造業是韓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柱。韓國的汽車、電子、造船、鋼鐵等領域世界聞名,其半導體、液晶、芯片等產業技術位居世界前列。
縱觀韓國制造業的崛起之路,與韓國政府和社會大力支持自主品牌企業的發展有很大關系。
以汽車產業為例,為了建設成為強大而獨立的汽車強國,韓國政府不僅要求汽車生產企業將銷售額的5%用作技術開發資金,同時要求企業致力于高精技術開發,獨立開發出尖端零部件。經過多年努力,韓國汽車業不僅實現了自主化,還培育了現代、起亞等知名企業集團。
同樣,三星電子憑借品牌優勢快速崛起,并趕超黑莓、諾基亞、摩托羅拉移動等跨國手機巨頭。在韓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型品牌企業集團成為韓國制造的代表。
中國制造2025
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中國要推動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類生產因素集聚到實體經濟發展中,從而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其路徑是:
一是圍繞當前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在集成電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提升中國制造的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價值。
二是繼續加大對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的基礎工藝以及產業基礎技術的政策支持力度,著力解決工業基礎領域的關鍵問題。
三是借助“互聯網+”,加快推進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積極培育個性化定制、網絡眾包、云制造等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
四是加大對企業品牌培育的政策扶持,引導企業增強以質量和信譽為核心的品牌意識,培養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企業集團。
五是加快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完善“走出去”的相關政策措施,推動紡織服裝、家用電器、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設立更多海外生產基地。
六是加快培養制造發展所需的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大力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
(作者系賽迪智庫世界工業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