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年創利稅4100萬元,接納從業人員1.2萬人的磨料磨具產業,因為對節能環保生產產生極大的威脅,被莒南縣重拳推倒,整個行業幾乎重新洗牌。一年后,通過整體技術提升,該行業重新煥發了生機...
年創利稅4100萬元,接納從業人員1.2萬人的磨料磨具產業,因為對節能環保生產產生極大的威脅,被莒南縣重拳推倒,整個行業幾乎重新洗牌。一年后,通過整體技術提升,該行業重新煥發了生機,還建成了“亞洲第一窯”,重新占領了在縣域經濟中的一席之地。這些與當地質監部門深入開展磨料磨具區域性整治,力促節能減排與經濟發展齊步走是分不開的。 2007年6月份以來,莒南縣質監局在當地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和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努力創建全國磨料磨具優質產品生產基地。今年1至10月份,全鎮磨料磨具產量達150萬噸,創利稅1.33億元,分別比2006年同期增長60%和58%。
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的磨料磨具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壯大,已成為莒南縣的一項主導型支柱產業。截至2006年底,全鎮磨料磨具生產企業達236家,從業人員2萬余人,產品達2100多個品種,年產量達12萬噸,遠銷全國各地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據了國內4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磨料磨具生產基地,享有“中國磨具第一鎮”的美譽。磨料磨具產業已成為該縣增加地方財稅收入和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市場競爭機制的不斷完善和產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行業發展與產業政策不協調,產品質量與市場份額不適應,短期行為和長期利益相沖突”,已成為磨料磨具產業當前存在的突出矛盾,生產規模小、設備落后、污染嚴重、證照不全、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也嚴重影響和制約了該產業的發展。
為了促進磨料磨具產業上檔次上水平,當地縣委、縣政府邀請臨沂市質監局和莒南縣局為磨料磨具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并進行綜合整治。縣里還專門邀請了鄭州大學高溫材料研究所專家編制了產業規劃,明確了發展方向。當地質監部門以治污降耗為切入點,重點實施以改倒焰窯為隧道窯、改直接燃煤為燃氣、提高產品質量為主要內容的“兩改一提高”技改工程,全面推廣清潔生產。在工作中,該局根據企業規模、質量、技術等方面的情況,實施分類整治,狠抓“三個一批”。忍痛割愛,關閉淘汰一批。對那些質次量小、能耗高、環境污染重又無力投資改造、無法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小企業加大聯合執法力度,下狠心關停并轉一批。到去年底,全縣所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磨料磨具生產工藝全部被淘汰,共拆除各類窯爐360多座。
錦上添花,扶持壯大一批。質量技監部門協同當地政府督促有條件的規模企業按照技術規范要求,組織大型節能、環保燃氣隧道窯的建設。在整治和建設過程中,市、縣質量技監部門工作人員靠前服務,發揮技術優勢,幫助企業夯實基礎性工作,提供技術和法規指導。對該縣規模較大、質量穩定的新亞新、升華、金鵬、玉和、信發等龍頭骨干企業,促其依靠科技進步,打造優勢品牌,充分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全縣先后有琦峰、玉和等50多家企業實施了大型窯爐技改工程。其中,山東新亞新磨具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建成了亞洲磨料磨具行業最大的一條隧道窯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到1萬噸,可實現產值5000萬元,使企業的經濟效益翻了3番。
突破“中間”,鞏固發展一批。質監部門對規模不大、生產經營較正規的中型企業,鼓勵其淘汰落后生產工藝,依靠技術進步,促進產品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全面提升發展水平,努力做大做強。
科技創新之舉,走出多贏之路。“通過新建的這種節能、環保燃氣隧道窯,一噸能省400元的煤錢,一年下來就能省300萬。”山東新亞新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經理王進勇不無感慨的說。當地質監部門圍繞推動節能減排,大力開展能源計量工作,使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節能降耗,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經濟效益,也為行業帶來了“第二春”。
截至今年10月底,該縣磨料磨具行業萬元產值標煤耗量下降至8.8,比2006年同期降低能耗53%;產品合格率由原來的60%上升到98%,且發展后勁足。全鎮磨料磨具行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集體和群眾雙滿意,為創建全國磨料磨具優質產品生產基地邁出堅實的步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創造了條件。
來源:臨沂市質量技術監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