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無論是國內改革需要還是國外頻頻施壓,中國鋼鐵過剩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是,中國鋼鐵業去產能和復產潮正同時上演。下一步該用何種手段去產能成為近日市場爭論的焦點。...
無論是國內改革需要還是國外頻頻施壓,中國鋼鐵過剩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是,中國鋼鐵業去產能和復產潮正同時上演。下一步該用何種手段去產能成為近日市場爭論的焦點。此前有媒體報道中央用下達“軍令狀”的辦法向地方“攤派”過剩產能壓減任務,也有不少市場人士建言應該用市場手段去產能。去產能到底靠政府還是靠市場?6月6日,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回應美國指責時給出了這一問題的答案。中國鋼鐵去產能困境:去產能和復產潮同時上演
鋼鐵去產能是今年中央的重點工作之一。今年2月,國務院6號文件提出鋼鐵去產能目標:5年時間化解鋼鐵過剩產能1億—1.5億噸。
然而,今年國內鋼材價格上漲,使鋼鐵企業又煥發了生機,利潤驅使下鋼企紛紛復產。數據顯示,今年3、4兩月鋼鐵產量連續增長,去產能和復產潮竟同時上演。
根據中國聯合鋼鐵網的調查,隨著今年國內鋼材價格急升,68座高爐已恢復生產,估計產能達到5000萬噸。中國小型鋼廠的產能利用率從1月的51%提高到58%。咨詢機構“我的鋼鐵網”(Mysteel)另一項調查顯示,大型鋼廠產能利用率已從84%提高至87%。
與此同時,一些停產但尚未關閉的“僵尸”鋼廠也在恢復生產。麥格理分析師IAN ROPER稱,去年關閉的5000萬-6000萬噸產能中,現已恢復生產的超過4000萬噸,“鑒于價格和利潤率的反彈,產能削減已被拋在腦后”。
河北為鋼鐵大省,更被業內稱為“中國鋼鐵去產能的風向標”。5月26日,河北鋼鐵[0.72% 資金 研報]煤炭去產能攻堅戰動員會上,河北省政府給相關市、部門、企業立下的軍令狀——今年再壓減1726萬噸煉鐵、1422萬噸煉鋼產能。
然而河北也陷入“一邊去產能一邊擴產量”的怪圈。據媒體報道,河北省每年的去產能力度都很大,但其鋼鐵實際產量卻幾乎每年都在增長。
業內人士指出,產能的化解是政府在做,但產量的增長卻是市場行為帶來的結果。也就是說,二者沒有必然的關系。這就意味著,“產能”管不了“產量”的事,市場做定奪,政府沒辦法。
中美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存在分歧 此次對話正式交鋒
國內市場空間有限,中國鋼鐵紛紛廉價出口,占領外國市場,這期中就極大地沖擊到了美國鋼鐵業。今年美國已多次催促中國加快鋼鐵去產能,并已采取反傾銷措施,對中國鋼鐵征收高額反補貼稅。本次中美經濟對話上,鋼鐵問題自然成為“摩擦熱點”之一。事實上,早在中美對話開始前,雙方就已“隔空對壘”。
6月3日,美國財長雅各布盧表示,美方將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力促中國削減經濟中的過剩產能,這是美國擔憂的核心領域。他表示,當產能過剩已經在扭曲市場和主要大宗商品價格時,這個問題尤其值得關注。
同日,商務部長高虎城表示,全球范圍的鋼鐵產能過剩在于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需求不足。中國鋼鐵產品出口占產量比重遠低于其他國家。
6月6日,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間隙的記者會上,樓繼偉承認鋼鐵等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并稱中國政府正在應對這一問題。樓繼偉強調,去年中國減少了9000萬噸鋼鐵,今后也會繼續減去更多鋼鐵產能。
樓繼偉指出,中國的過剩產能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積累的。2009年到2011年間,中國經濟增長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的50%以上。而在這段期間,中國增加了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以拉動經濟增長。
“當然,這也帶動了煤、鋼、泥的增長,當時全球都為中國叫好、感謝。現在說中國產能過剩對全球造成拖累,當時是怎么說的?”
樓繼偉表示,世界上一些國家希望中國設定量化指標來削減過剩產能,但是中國早就不是中央計劃經濟了,中國也無法向企業下達指標。“現在的鋼鐵行業,民營企業達到50%以上,我們給他們下指標,他們能接受嗎?”
這一句暗示了接下來中央化解產能的方式。
去產能該靠政府還是靠市場?
去產能任務繁重,又牽扯到地方利益,該如何完成?因各地方都不愿主動去產能,此前有媒體報道,中央用下達“軍令狀”的辦法向地方“攤派”過剩產能壓減任務。
所謂的軍令狀,就是各省提交國務院的化解產能目標責任書。據經濟觀察報從工信部的產業政策司獲悉,目前,各有關省區市和國務院國資委在對鋼鐵、煤炭企業基本情況進行摸底的基礎上,已經相繼制定并報送了化解過剩產能初步方案,細化了今后幾年化解過剩產能的目標任務,將工作目標分解到有關地方和企業,并提出了時間表。
然而,不少市場人士并不認同在地區內鋼鐵企業當中“攤派”過剩產能壓減任務的做法,稱這種原則類似“一刀切”,像是回到了計劃經濟。
原鞍鋼經濟研究所專家馬忠普表示,鋼鐵減產,還是要靠市場手段,企業虧損才會停產。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鋼價在上升,在這時要減產很難。
中國鋼鐵智庫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也認為,政府要發揮政府的職能,但手不能伸得過長。要更多地發揮市場的作用。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事實上現在的很多產能就是政府調控出來的,地方政府需消除軟預算約束,由市場決定需要關閉哪一家企業。
那么,下一步中國去產能究竟是靠政府還是靠市場?今日樓繼偉在回應美國財長的時候給出了答案——“中國早就不是中央計劃經濟了,中國也無法向企業下達指標。”
這或許就明確了下一階段中國去產能之路——“由市場決定需要關閉哪一家企業”。
中美鋼鐵摩擦“愈演愈烈”
中國鋼鐵去產能已經不僅僅是國內需要,國外也在頻頻施壓。根據世界鋼鐵協會的數據,中國供應了全球50%的鋼鐵,產量遠遠大于任何單一國家。今年一季度,中國鋼鐵產量是美國的10倍。
國內有限的市場空間使得鋼企紛紛將目標瞄向國外,加大出口,而價格上的優勢又使得中國鋼鐵在國際市場旗開得勝,大大沖擊到其他國家鋼鐵業,因此,遭到其他國家一致抵抗。今年中國與美歐的鋼鐵貿易摩擦加重,甚至影響到了今年年末中國市場經濟的承認問題。
5月12日,歐洲議會以546:28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決議,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洲議會認為中國鋼鐵業過度生產及削價出口,為歐盟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及環境后果。美國也明確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如果12月份歐美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中國15年的等待將成空。
不僅如此,美國在對待中國鋼鐵問題上的行動進一步激化。
5月25日,美國商務部對中國的耐腐蝕板做出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終裁,裁定中國企業的反傾銷稅率為209.97%,在同被征收反傾銷稅的五個國家中,稅率最高。同時,對中國企業征收稅率39.05%的反補貼稅,其中,寶鋼、鞍鋼、河鋼等大型鋼企反補貼稅率更是高達241.07%。
5月26日,美國鋼鐵集團公司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調查申請,指控40家中國企業在部分鋼材產品上存在不公平競爭行為,寶鋼、河鋼、武鋼、首鋼、沙鋼、鞍鋼等國內龍頭鋼鐵企業都在起訴名單之內。這是中國鋼鐵貿易史上首次遭遇“337調查”。
“337調查”是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條款及相關修正案進行的調查,禁止的是一切不公平競爭行為或向美國出口產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貿易行為。如果涉案企業被裁定違反了第337條款,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發布相關產品的排除令和禁止令,這意味著涉案產品將徹底喪失進入美國市場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