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上午,生態環境部召開9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去年生態環境部首次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開展了秋冬季攻堅行動,實踐證明,攻堅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有效保證了大氣十條各項任務的圓滿完成,切實推動了空氣質量的改善,讓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多的藍天白云。
有記者問,前不久公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有一些和去年不一樣的提法,其中提出科學施策、精準調控,嚴禁采取“一刀切”方式。是否意味著現在的行動方案更有針對性、更精確?
對此,劉友賓表示,今年的攻堅行動方案將重點高排放行業錯峰生產作為狠抓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措施。總體考慮是,更加強調科學施策、精準調控,嚴禁采取“一刀切”方式,要基于污染排放績效水平實行差別化管理,進一步增強錯峰生產調控的精準性、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引導企業主動開展深度治理,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藍天白云,有更多的環境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對各類污染物不能穩定達標排放,未達到排污許可管理要求,或未按期完成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改造任務的,加嚴要求,全面采取錯峰生產措施;對屬于《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限制類的,要提高限產比例或實施停產。所以,嚴重污染企業千萬不要心存僥幸,一定還要按照錯峰生產要求該停則停,該限則限。
二是對行業污染排放績效水平明顯好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環保標桿企業,包括治理水平全面達到超低排放的,使用天然氣、電、電廠熱力等清潔能源作為燃料或熱源的,可不予限產。涉及供暖、協同處置城市垃圾或危險廢物等保民生任務的,應進一步加強民生保障。
三是各省應制定重點行業差異化錯峰生產績效評價指導意見。各城市要結合本地產業結構和企業污染排放績效情況,制定錯峰生產實施方案,細化落實到企業具體生產線、工序和設備,并明確具體的安全生產措施。錯峰生產清單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調整。在實施時間上,各地可根據采暖期月度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結果,適當縮短或延長錯峰生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