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的增長預計將對世界各地的就業產生影響。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全球預測和定量分析公司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當地時間本周三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預計未來10年,機器人將代替全球2000萬個制造業崗位。
這意味著全球約8.5%的制造業勞動力可能會被機器人所取代。
報告稱,近十年來,全球工業機器人庫存已翻了一番多。據該研究院估計,每一個新機器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將平均有1.6名制造工人被替換。
報告指出,中國為自動化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中國已占據世界工業機器人的五分之一,每三個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新機器人中就有一個安裝在中國。
該研究院稱,到2030年,中國將有1400萬機器人被投入使用,較世界其它地區處于領先地位。
該研究院估計,到2030年,機器人的安裝數量將提升至當前增長預測的30%。這將使當年全球GDP增長5.3%,即4.9萬億美元(約合33.7萬億元)。
然而,該報告也稱,人們對自動化造成全球就業破壞的擔憂似乎被夸大了。雖然機器人在如機場行李處理、裝載倉庫庫存等特定的服務領域有所穩定增長,但在其它一些需要同情心、創造力等職業中,機器將很難取代人類。
同時,該研究院表示,當前的機器人研究主要傾向于提高生產力和經濟增長??偟膩碚f,機器人使用量的增加可能會與就業破壞率相當的速度創造著新的就業機會。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造業中,那些需要知識和創新的職業往往集中于大城市中,而這些職位更難實現自動化。報告稱,這就是為什么城市地區能更好地應對機器人對就業帶來的沖擊。
此外,由于技能上的差距,失業率最高的貧困地區可能無法從新創造的就業崗位中平等地獲益。因此報告指出,機器人就業的潛在缺點是會導致地區間收入不平等的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