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18日,在億歐公司、EqualOcean主辦的2019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BATi)中,經濟學家、北大國發院副院長余淼杰進行了題為“制造業企業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精彩分享。
一、中美貿易摩擦的動態演變
大家好。中美貿易戰打到現在,基本上已經進入第五輪,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五輪貿易摩擦的動態演變。
第一輪:2018年3月,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具體實施是在同年的7月6日,特朗普對中國出口美國的818種、總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商品,增收25%的關稅;
中方采取“同等規模、同等力度”的反制,對美國出口中國的總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商品增收25%的關稅。
第二輪:特朗普在2018年9月4日又對5745種中國商品增收10%的高關稅;中方亦反制,對總價值6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增收10%的關稅。
第三輪:2019年6月,在第10輪中美磋商無果后,特朗普表示要將5745種、總價值約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提高關稅至25%;
中國決定反制,對總價值6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分別增收25%、15%、10%、5%的高關稅。
第四輪:2019年8月2日,特朗普表示,從9月1日開始,將對總價值約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高關稅,后宣布分兩批實施,實施時間分別為9月1日和12月15日;
中國繼續反制,對5078種、總價值75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增收高關稅,同樣在12月15日實施。
第五輪:2018年11月15日,在美國準備對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再次將關稅由25%提高至30%的時候,中國沒有立刻反制,因為11月16日習主席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APEC上會晤。
中美談判現在尚未出臺一個具體的時間表,所以雙方肯定還會進行第14輪磋商。
通過分析美國對中國這五輪加征關稅的產品,我們來看一下中美貿易戰對中美經濟的影響,尤其是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
二、中美貿易磋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中美貿易戰對美國的影響程度
為說明數據的客觀,以下都使用美國的數據。在前三輪的加征關稅中:
第一輪價值500億美元的產品中,消費品的比重為1%;
第二輪價值2000億美元的產品中,消費品的比重提高到23%;
第三輪價值3000億美元的產品中,消費品的比重高達38%-40%。
當第一輪消費品比重只有1%時,美國國內市場受到的影響不大,物價的壓力也不大,所以美國這時沒有什么壓力。
第二輪比重到了23%,對美國經濟開始產生一定的影響。
正是因為美國經濟保持良好,所以特朗普才更加謹慎。一旦在貿易戰期間美國經濟轉衰,美國民眾肯定會認為是特朗普和中國打貿易戰的責任。
第三輪時,消費品比重已經更高了,美國國內的物價受到很大影響。
2.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
① 產品在各方面受到高關稅的不公平對待
中國是WTO成員國,假設2017年沒有爆發中美貿易戰,那么中國的產品出口美國只交3.1%的關稅;越南也是一樣,因為關稅對WTO成員國一視同仁。
然而今天中國的產品出口到美國要交多少關稅呢?從貿易戰開始便逐步增加,至今要交約為21.4%的關稅;越南仍然只需交3.1%的關稅。
所以我們很難跟越南的產品競爭,這對中國的出口非常不利。
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將近一萬種。在2017年、2018年,只有非常小數額的產品受到不公平對待,2017年約為8.1%,而今天已經達到了96.7%。
也就是說,今天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中,有96.7%都受到了高關稅的制裁。
② 對中國企業產生了負面影響
當前受影響最大的產業是玩具產業,澄海玩具城直到明年下半年的玩具出口一定會受到負面影響。
玩具行業在今年9月之前是沒有受到負面影響的,因為它是消費品,美國自己基本上不生產消費品,都是從中國進口的,所以美國自然也很擔心玩具的價格上漲。
為什么美國對價值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要分兩步走?
每年,中國商品出口到美國的峰值都是在11月,而美國的9月、10月是開學季,在玩具、電子消費品等方面(比如iPhone、iPad等與學習相關的產品)的需求非常旺盛,美國擔心過早對中國商品增收高關稅會影響到美國開學季的物價。
直至2019年11月,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平行關稅為24.3%,美國產品出口到中國要交25.9%的關稅,雙方關稅水平基本旗鼓相當。
但是,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按照WTO的規定,發展中國家可以把關稅稍微提高,而發達國家的關稅需要保持較低水平。
所以,一般來講,發展中國家的關稅應為10%左右,發達國家為3%左右。可現在美國的關稅水平幾乎跟我們接近,這就是在欺負中國。
3.從中美經貿的特征,來理解中美經貿談判
① 美方對中美經貿的觀點
內容依據特朗普講話內容中得來。
第一個觀點,特朗普認為在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吃虧,中國占便宜,他有兩個理由:
一是因為美國與中國貿易,每年都有大量的貿易逆差,如2018年美國貿易逆差為3000億美元;二是因為美國丟了很多工作崗位。
特朗普說,從一篇論文發現,2001年之后由于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導致美國丟了150萬個制造業的工作崗位,所以美國吃虧。
第二個觀點,特朗普認為,中國有出口補貼,美國的關稅低,所以中國產品出口美國,很容易進入美國市場;同時,中國的關稅卻比較高,美國產品無法輕易進到中國,從而加重美國的貿易逆差。
第三個觀點,針對美國的貿易逆差,特朗普認為,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對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增收高關稅。
然而,在主流經濟學界里認為,特朗普以上的三個觀點都是錯誤的。
第四個觀點,特朗普認為,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中國目前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而美國處于高端,他擔心如果允許中國企業從中低端爬向高端的話,美國就沒法好好賺錢了,或者說失去優勢。
為什么特朗普的前三個觀點是錯誤的?
首先,貿易逆差的意思就是,中國把自己的產品賣到美國去,賺得了美元。中國拿著美元后肯定不能存起來,當然要在國外投資,而放眼全球,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美國,
所以中國用每年貿易順差的35%-40%買了大量的美國國債,全球有200多個國家,中國一個國家購買的美國國債,就占其余200多個國家購買的美國國債總和的20%-25%。
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換言之,我們把錢借給美國融資,讓美國支撐自己的經濟,所以特朗普單純性地認為貿易逆差是壞事,這是不對的。
其次,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也不見得是好事,在40年前肯定是好事,改革開放之前我們沒有貿易順差、外匯儲備,百姓想買什么東西沒有辦法買,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所以外匯儲備也不是越多越好了。
這個觀點的理由如下:
第一,保值增值的壓力;拿到3萬億外匯儲備之后,中國又不能在國內投資,那么該怎么投呢?如果你認為資本回報最大的地方在中國的話,那么美國就是在打一場不可能贏的戰爭;
第二,輸入型的通貨膨脹;去年中國有3千億美元的外貿順差,央行要求企業結匯之前把50%賣給自己,將1500億美元賣給央行,意味著央行會將其換算成大約1萬億的人民幣,流入到國內市場當中。
豬肉的價格上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輸入型的通貨膨脹。當然,如果政府采取對沖的方法,還是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但這是有成本的。
另外,就算中美之間實現“三零”(零關稅、零貿易、零地位),會不會美國的貿易逆差就不存在了?我大膽地肯定,一定會長期存在的。因為這是由兩國的經濟結構決定的。
② 貿易順差最大的產業
貿易順差最大的產業,是紡織業和電子機械設備行業,而電子機械設備的貿易順差比紡織業更多,為什么?
Ⅰ 紡織業
紡織業是典型的勞力密集型產品,顧名思義,勞動力投入的成本非常重要。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高盛去年估算有750美元,即5000人民幣左右,這個數字在深圳、東莞非常合理。而美國是多少?4200美元。
如此對比,中國的勞動成本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但生產率是美國的二分之一左右。所以,中國產品有價格上的優勢,能夠多出口。
Ⅱ 機械電子設備
中國的勞動成本相對比較便宜,但越南的勞動成本更便宜,為什么美國不依靠越南呢?因為中國整個產業鏈的配套成熟,東南亞國家還做不到這一點。
③ 中國關稅現狀
特朗普講,中國的關稅是25%,美國是2.5%,中國關稅是美國的10倍。他沒有撒謊,但他說的不是全部。
首先,中國從1992年準備建立資產經濟的時候,關稅由40%到現在的7.5%,基本上是發展中國家里關稅最低的。
從關稅方面,整個中國不見得完全合理。中國有出口補貼,這是事實,但這不違反WTO的規定。WTO規定,只要這個出口補貼的產業政策是公開透明的、公平的,就沒有問題。
其次,美國也有產業政策、政策補貼呢。例如:
第一,在上世紀80年代的美日貿易戰中,美國為了保護哈雷摩托車,對日本600CC排放量以上的全部摩托車征收25%的關稅,保證了哈雷的存活,而日本鈴木根本就不能進入美國市場;
第二,美國對白糖實施嚴厲的進口配額,如此以來,美國的白糖價格升高,有效地保護了其國內的生產值,而南美的所有白糖都很難進入美國市場;
第三,特朗普為了保護美國農民利益,便對農業進行出口補貼。
不過,中國的管制,也對對美國造成打擊:
第一點,美國出口的大豆,有三分之二受到中國的管制,所以特朗普很緊張;
第二點,美國受影響最嚴重的商品是高粱,有89%受到影響。
想要解決摩擦,美國就不要對中國商品增收高關稅,同時擴大對中國的出口,中國也擴大從美國的進口。這樣,中國的出口量沒有下降,但中國從美國的進口量增加,就可以使美國降低貿易逆差。
這就是把經貿蛋糕做大的思路,盡管雙方分的蛋糕比重跟以前差不多,但是把蛋糕做大,對大家都好。
讓中國待在全球價格的中低端,是不現實的。第一,我們沒必要待在這個水平;第二,我們待不下去;美國也是在逐步提升的。
客觀地講,對比德國、日本的商品,中國商品的質量還有一定差距,但如果跟中國入世(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對比,中國商品的質量已提升約36%。
中國勞工的成本在不斷上升,無法跟東南亞國家競爭,但中國商品還是能大量出口到美國。
因為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規模實在太小了,沒辦法滿足美國的龐大需求,所以美國的主要需求,仍然必須依靠中國來滿足。
三、制造企業的4點應對方式
1.看得準
一定要看準宏觀大勢。
第一個看準:《美日貿易協議》的簽訂基本上已經成功了,但是這不等于中國不能繼續拉攏日本和歐盟,中國一樣可以在這些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
中國正在和歐盟積極溝通,也在和日本做兩件事——一是經濟廣泛合作,二是推動“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
不用擔心美國與跟日本和歐盟結盟,我們甚至也可以與美國結盟,中國并非希望看到美國經濟變慘。
中國樂于見到美國經濟變好,不是說我們有多高尚,而是只有美國經濟變好,才能有企業多買中國商品。
第二個看準:中美貿易戰會進入什么階段,我的預測為——11月16日會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盡管中國還沒有回應,但雙方首腦一定會在APEC上見面,然后達成共識;在12月底,中美會達成暫時的、較為全面的貿易協議。
第三個看準:中美貿易摩擦,會持續多久,如果一定要加一個時間,那么預計是10年。
盡管中國現在的經濟達到5%-6%的增長,預計最慢會在2030年時經濟總額與美國達到相等水平,如此,那時也將是中國在經貿關系等方面追上美國的時候。
中國需要一段時間,假設等到中國經濟已經是美國經濟的1.3倍左右時,美國就會習慣中國和自己的平起平坐,那時美國也會用一個平和的心態來看待這件事;未來,全球化將會進入一個健康發展的階段。
2.咬得緊
第一,作為制造企業,如果受到了不公平對待,特別是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的話,你一定要去美國刊登,不見得是沒用的。
第二,盡管中美關系是微妙的,但是不到最后一刻,不要輕言放棄美國市場,因為美國工商界實際上非常需要中國,畢竟中國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
3.走得遠
我認為制造企業可能有兩條出路:一是東南亞,二是非洲。
不建議去東南亞。假如是做衣服鞋帽的企業,轉移到東南亞,不止要你個人轉移,還要將整個產業轉移。
整個產業轉移過去后,對當地工人的需求量立馬會大大上升,這樣,當地工人的工資也就立馬上升。
可是你之所以搬過去,就是因為當地工人的工資比國內便宜,工人工資上升后,你的優勢就沒了。
4.挖得深
如果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不建議向非洲或東南亞國家轉移。
理由很簡單,假設我生產的是摩托車,需要一個零部件,可是當地都沒法生產出來,我還需要從中國進口,成本依然很高。所以資本密集型產業,適合向中西部轉移。
最后總結,特朗普上臺后,不斷升級中美貿易摩擦,對兩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中國要堅持全面而深入的開放,而制造業企業則要堅持這幾個字:
看得準、咬得緊、走得遠、挖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