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中掙扎,2021年,世界經濟會好嗎?多位首席專家接受中新社采訪,分析后疫情時期世界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疫情對世界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從短期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就像是按下了整個世界的“暫停鍵”,世界經濟在2020年進入自由落體狀態,成為百年以來全球經濟同步衰退最慘重的一年。
另一方面,在困境之中也看到了新生的希望,長期來看,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整個世界的“快進鍵”。一系列積極變化緩慢出現,全球經濟的拐點正在加速到來。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由于各國在財政和貨幣政策救助方面保持了基本需求,同時,雖然多國采取了封城措施,生產供應受到影響,但國際產能仍然存在,此外,如果2021年新冠疫苗廣泛投入使用,各國會進一步開放經濟,經濟也會進一步活躍,在需求較為穩健的前提下,今年全球經濟形勢較為樂觀。
“受疫情影響,全球債務加速擴張,2021年,政府、企業、個人都有可能面臨債務壓力,這一潛在風險值得警惕。”溫彬強調。
2021年,新的趨勢將會顯現或延續。德勤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表示,第一,在后疫情時代,政府在經濟和社會中發揮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
第二,傳統行業將更有擁抱新經濟的迫切感。2020年這一趨勢已經顯現,未來幾年還將持續。
第三,疫情加重了國別之間的不信任程度,因此,2021年如何將不信任程度減少,是各國面臨的一個挑戰。
此外,許思濤表示,2021年,一旦經濟開始復蘇,全球政策制定者是否有勇氣將疫情中的非常手段逐漸收回,是值得關注的一件事。
目前,全球的主要銀行都在實行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如果政策出現超預期調整和轉向,對寬松流動性依賴度較高的高估值投資或將受到影響。
謝亞軒認為,2021年,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全球經濟的同步復蘇會對總需求擴張帶來顯著影響,大宗商品的供求矛盾會進一步凸顯。“所以,大宗商品價格上升這一主題是2021年最好的投資選擇之一。”
世界經濟復蘇將對中國出口造成影響。
紅塔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表示,由于疫情反復,不少歐洲國家以及美國的生產端仍未恢復。即使考慮到疫苗有可能會對疫情產生抑制作用,全球經濟能回到正常的軌道,但是,全球庫存處于歷史低位,尤其是零售端的庫存,那么,后續進入主動補庫存階段是較為確定的。
李奇霖認為,短期內,國外補庫存仍將拉動中國出口。加之新興市場生產端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今年上半年這種供需錯配的關系仍將延續,并且可能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超預期的分項。
西班牙對外銀行原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認為,2021年,疫苗的投產、使用將為世界經濟走勢帶來積極影響,同時,外圍市場的恢復也將會增加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為中國經濟帶來機遇。
“2021年,隨著疫苗接種的大規模展開,全球范圍的疫情可能在春季得到緩解,從而使全球經濟呈現強勁反彈,拉動中國的出口。”普華永道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禮卿表示,但同時,國外對中國的醫療、防護物資的進口需求減弱,發達國家制造業產能的恢復,亞洲和拉美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與出口的恢復也會一定程度使全球減少對中國出口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