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體系完整,但“大而不強”的問題始終困擾著工業大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任重道遠。十年來,山東工業規模持續壯大,產業體系更加健全。截至2021年,山東省全部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規模分別達到2.72萬億元、10.9萬億元,比2012年分別增長50%和54%左右。在今年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中有6家企業上榜,中國制造業500強中有74家企業上榜,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中有46家企業入選。產業體系優勢更加凸顯,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中的197個、666個工業小類中的526個,超過100種重點產品產量居全國前三位,是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省份之一。深入實施標志性產業鏈突破工程,大力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積極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區,在應對外部沖擊中展現了強大的產業韌性和潛力。
滕州被稱作“中國中小機床之都”,數控面板、智能電盤配套、每年都有十幾項專利誕生都在這里,智能電盤占據國內機床行業電盤市場的80%以上;山東威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智能重型數控機床裝配項目現場機械轟鳴,一幢恒溫恒濕的高標準廠房基本完成。該項目采用5G+工業互聯網技術,將自動化設備與智能工廠數據大腦緊密結合,實現產業鏈協同賦能,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產品穩定性……機床是生產機器的機器,也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生產基礎,是關系國家經濟的戰略性行業,在全國機床產業版圖上,山東機床一直占據著重要席位,近年來同樣加快了上“網”速度,向著智能化邁進。
數字賦能在制造業相關行業已成為山東加速向先進的“助推器”,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作為重大工程,特別是把工業互聯網作為關鍵抓手,積極開展“工賦山東”專項行動,通過“建平臺”“用平臺”雙輪驅動,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應用加快向高層次、多領域深化,平臺賦能效應不斷凸顯,數字化轉型步伐持續加快。我省制造業增加值占比穩中有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等占比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在“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除此以外,中國重汽研發的我國第一輛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黃河氫燃料電池雪蠟車,為北京冬奧會貢獻了山東智慧;濰柴動力的柴油機本體熱效率突破51%,樹立了全球柴油機的新標桿;“藍鯨1號”鉆井平臺在南海首次成功試采可燃冰,創造了開采時長與產量的雙世界紀錄;國家超算濟南中心新一代神威超級計算機,完全采用自主芯片技術,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這十年間,山東數字賦能勢頭強勁。瞄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主攻方向,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快,成功創建濟南、青島兩個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成為全國唯一的雙樞紐省份;建成全國首張5600公里確定性網絡,累計開通5G基站16萬個。獲批建設山東半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是第二個國家級示范區;累計培育國家“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4個,數量占全國七分之一;5G、工業互聯網等創新應用案例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兩化融合指數(115.9)居全國第二,產業數字化指數(80.3)居全國首位。持續做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施集成電路“強芯”、信創產業“擴容”、軟件產業“四名”等重點工程,2021年,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3%,其中,核心產業占比超過6%。
山東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而各個城市、行業之間出現的新變化,讓山東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