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線由智能制造中心控制,多塊大屏顯示實時生產數據、精益數字化系統對標分析每道工序……在我國的制造產線,類似的數字化智能化生產場景隨處可見。
信息化和工業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讓我國制造業數字化水平顯著躍升。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三屆兩化融合暨數字化轉型大會上獲悉,2022年,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8.6%、77%;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指數達到251,同比增長17%,連續四年增幅超過15%。
會上,行業專家表示,新型工業化發展要想向更高水平邁進,要推動制造業以“智”取勝,從企業到集群,再到各大重點行業,都要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演進升級。
數字化重新定義企業生產關系
智能化產線上的機械臂和自動化設備有序運轉,物流小車在廠房內穿梭不停——這一幕來自江蘇本川智能電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通過智能化改造,生產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是看得見的變化——企業設備的報廢率從0.6%降至不足0.1%,100平方米線路板的交付期也從兩周縮短到8天。
在波司登羽絨服工廠,大數據不僅串聯起設計研發、采購制造、倉儲物流、零售運營、用戶服務等關鍵環節,還實現了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智慧化決策,企業整體協同效率提升超過20%。
“數字化絕不僅僅是一種風口,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數字技術正深刻改變著制造方式,重新定義企業的生產關系。”全國工商聯紡織服裝商會理事長、波司登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高德康如是說,企業要從戰略長遠發展的角度重視數字化變革,探索數字化技術如何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和企業經營效率,并開拓出新的商業模式。
對此,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首席信息官蔣君仁深有感觸:“商用大飛機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典型,模型零件有上百萬個,設計系統復雜,研制成本和研制周期不斷壓縮,所以需要數字化戰略來提升研發創新升級。”
據蔣君仁介紹,根據商用大飛機的特點和制造難點,公司制定了清晰的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方法建立了數字研發平臺,做好數字化研發設計與仿真;讓軟硬件資源上云,建立產業鏈協同設計的工作空間;建設知識融合創新平臺,做好知識的采集、加工、封裝以及推送,提升知識運用能力;運用敏捷開發平臺,打通業務端到端之間的壁壘,真正實現業務的融合,實現降本增效。
與會專家指出,通過數字化手段和工具來實現業務的數據化,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所在。但目前行業中數據質量不高、流通不暢、融合應用等問題仍然突出,使企業難以享受數據帶來的增產增收紅利。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高新民建議,面向產業領域,建立能夠實現數據流轉通暢化、數據價值最大化的“工業數據共同體”——基于業務強關聯的、眾多企業參與的、按照一定標準建立共識制度的共建共享技術架構,可先在汽車、鋼鐵、化工等行業推廣。
數字經濟帶動產業集群“提速換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據顯示,我國2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六成以上主導方向是數字經濟。
江淮腹地的“中國聲谷”,依托科大訊飛打造的合肥智能語音產業集群,已經連續5年產值、企業數量增長率均超過30%;西湖之濱的“中國視谷”,大華科技和海康威視領軍的杭州數字安防產業集群,視頻監控產品、攝像機等產銷躋身全球前兩位,市場占有率超過50%;以長飛光纖、華工科技等企業為代表的武漢“中國光谷”,匯集了全國光電子企業超過1.5萬家……近年來,我國的數字產業集群,以場景為導向,以龍頭為牽引,推動生態共建,實現融通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數字產業集群通過平臺實現網絡化協作研發生產,能夠擺脫地理空間的約束,提高協同抗風險能力、產品服務能力,從傳統產業集群中脫穎而出。
一批制造業大省正通過壯大培育數字產業集群,搶占全國制造“智”高點,他們加速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建立各類產業集群跨區域、跨平臺協同新機制,形成各具特色和優勢的數字產業集群。
湖南提出,將推動算法高質量供給,加快世界計算·長沙智谷、瀏陽河數谷、中國聯通中南研究院等創新載體建設;壯大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聚焦湖南產業集群,推動建設一批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促進標識解析創新應用和產業的整體發展,推動已建成的電子信息行業、鋼鐵行業等二級節點的推廣應用。
同為工業大省的江蘇,聚焦集成電路、信息顯示、通信設備、智能軟硬件等重點領域,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做強做優數字云網鏈等新興數字產業,積極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元宇宙等未來產業,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數字產業的集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數字化讓重點行業煥發生機
工信部研究制定了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路線圖。“縱橫”規劃了5G全連接工廠建設——橫向分類,推動電子、裝備、鋼鐵、采礦、電力等10個重點行業和領域率先建設;縱向分級,支持企業建設產線級、車間級、工廠級等不同等級5G全連接工廠。
目前,“5G+工業互聯網”已經向研發、制造等核心環節延伸應用,讓行業專用設備“連得上”、讓生產流程“看得清”、讓安全管理“控得精”。
以采礦行業為例,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全國煤礦產能由4.5億噸/年提高到12.8億噸/年,智能化煤礦建設從無到有,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建成智能化煤礦572處、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19處;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取代人工采礦,煤礦現場應用的煤礦機器人已多達30余種。
工信部數據顯示,工業互聯網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2022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指數達到251,同比增長17%,連續四年保持超過15%的增幅;“5G+工業互聯網”用戶數量超過5.2億戶,工業云平臺普及率達53.2%,基于平臺應用實現協同化設計和服務型制造的企業比例分別為10.5%和31%;工業機器人、無人機、智能船舶、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家居等一大批制造業新產品不斷涌現。
不過,產業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漸進的產業創新工程,從投資、建設、應用到產生效果會有一個周期。同時,在方法體系、技術體系、服務體系和生態體系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和挑戰。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龍建議,一是聚焦行業痛點,加強典型場景建設,研制轉型相關標準指南,以示范標桿為引領帶動行業整體轉型升級,用系統性的解決方案來增強解決方案在不同場景的靈活部署和綜合集成能力。
二是圍繞技術供給,充分發揮我國行業中積累的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引導數字化服務商加強對工業機理、知識模型的沉淀、封裝與推廣,提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關鍵技術供給能力。
三是結合行業特色,加強面向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態勢監測與關鍵指標數據監測,突出平臺賦能,建設各有特色、相互嵌套、集成創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加快實現制造資源和能力的泛在連接、彈性供給和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