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具制造行業,拋光工序用風機除塵是多年不變的工藝,但風機除塵過程中,因為用的是風來吸塵,細小顆粒的微塵還是會彌漫于空氣當中,久而久之,會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
困擾行業多年的難題,被一位善于創新的“行家里手”一舉攻克,他就是威海工匠——山東文登威力工具集團有限公司夾鉗車間主任于曉文。
在一次用水給砂輪磨削工件降溫的過程中,于曉文突發奇想,能不能把水變成水霧,讓塵粒與水結合,利用重力達到除塵效果呢?經過反復試驗,水霧除塵取得良好效果,徹底實現了拋光工序無粉塵,減少了噪音和高污染,職工勞動環境大為改善,并且配合鏈條自動排塵,不但除塵效果好,而且有效減輕了職工勞動強度。以夾鉗車間為例,原來需16人完成的工序減少為只需6人完成,年節省人力成本100余萬余元。
自2004年進入威力工具以來,于曉文就是秉持著一顆孜孜以求的匠心,在產品創新、設備改造中取得不俗成績,先后獲得4項國家專利,為公司節約勞動力200余人,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
于曉文對機械加工深有研究,他借鑒多工位數控加工中心原理,自行設計了水泵鉗多工位組合機床,并優化加工工藝,把原銑面工序、鉆中心孔工序、鉆大孔工序、攻絲工序、倒角工序五道工序進行整合,一次裝夾,多工位加工,5個人的工作,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并且確保了加工質量精度,提升了產品檔次,僅此一項,年可節省資金120萬元。
7月5日,于曉文在車間進行技術改造。文登區總工會供圖
設計水泵鉗自動整形上料機,采用轉盤式物料倉桁架機械手抓取物料,放料、取料全部自動化,一名操作者可同時輕松看護三臺機床,整體提高工作效率2倍以上,年創效100萬元以上。
水泵鉗產品因為形狀原因,在產品鍛造方面經常出現缺材、裂縫等問題,并且因為形狀不同,造成用材浪費,提高了產品的制造成本,削弱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于曉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段時間,他和工友一起現場操作實踐,一干就是幾個小時,終于摸索出一套合理的下料重量和鍛造工藝,不但可以節約用料5%,而且一次性質量合格率提升了3個百分點。
由于對鍛造技術的熟練掌握,于曉文在第十屆山東省五金行業鍛造大賽中榮獲第二名的好成績,直接晉升為鍛造工技師。
為輻射帶動更多工友投入到創新工作中,于曉文在車間組建了創新工作室,帶領大家一起搞創新。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創新成果產生流程,為創新團隊成員定制出了技術創新項目從籌備到出爐的完整“路線圖”。一線工人有了創新想法即可向車間申請立項,項目一旦立項成功,就會第一時間選定合適人員組建課題小組,開展研發攻關,給予技術指導和支持,年底還可以申請技改項目獎金。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目前車間已經形成了“以創新為榮,人人參與,人人創新”的良好氛圍。多年來,于曉文帶徒30多人,其中1人獲得“山東省技術能手”稱號,1人獲得“威海首席技師”稱號,1人獲得“文登區首席技師”稱號,另外還有技師6人,高級工12人,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