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進口量不斷增加以及多頭進口作用的刺激下,日前,氧化鋁價格再度大幅上漲。而最令政府和企業頭痛的是:主要是我國企業采購的重要市場---現貨市場價格上漲,而國際上氧化鋁主要貿易方式的長...
在進口量不斷增加以及多頭進口作用的刺激下,日前,氧化鋁價格再度大幅上漲。而最令政府和企業頭痛的是:主要是我國企業采購的重要市場---現貨市場價格上漲,而國際上氧化鋁主要貿易方式的長期合同價格漲幅十分有限。在"走出去"采礦難度大、進展緩慢的情況下,吸取他國經驗,建立氧化鋁集中采購和利用長期合同保障供應,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惟一策略。 2005年9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鋁工業發展專項規劃》、《鋁工業產業發展政策》兩大政策性文件。會議在充分肯定我國鋁工業發展的前提下,再度明確了要進一步加強對鋁工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促進鋁工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方針,并強調了要著力抓好的幾項工作。其中一項就是: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建立穩定的鋁工業資源供給保障體系。
利用國外資源迫在眉睫
在連續多年電解鋁產能大幅增加之后,氧化鋁供應緊張成了制約電解鋁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在電解鋁生產兩大重要成本構成之中,電力成本占到30%以上,氧化鋁成本占到50%以上。目前,國內氧化鋁產能或明或暗都在大量上馬,而資源的緊張,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使得許多企業無法得到氧化鋁的合法開采權,況且,中國氧化鋁資源根本無法承受電解鋁產能和產量的發展速度及規模。
若再不打通利用國外氧化鋁資源的渠道,或者還像現在這樣--進口氧化鋁成本明顯高于其他國家,中國的鋁工業將會出現兩種局面:一是氧化鋁被大面積開采,縱然大的礦山不讓開采,但小的、個體開采此起彼伏,有限資源被嚴重浪費;二是氧化鋁價格繼續上漲,電解鋁廠要么為國外的氧化鋁供應商打工,將利潤拱手讓給外商,要么倒閉關門。很顯然,這兩種局面都不是中國鋁行業及中國政府所希望的。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國外氧化鋁資源成了當前鋁工業迫在眉睫的大事。我們面前有兩條道可走:一是參加國外氧化鋁礦山的開采;二是像其他國家電解鋁企業那樣,和國外重要的氧化鋁生產和供應商簽訂氧化鋁長期供應合同,達到產消雙方回避風險的目的。兩者各有利弊,但有時后者的成本和風險會遠低于前者。
"走出去"存在諸多困難,現貨采購受制于人
充分利用國外資源是許多行業早已達成的共識。不僅是因為國內資源緊張,而且,國外資源的質量和價格也明顯優于國內。但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國內企業利用國外資源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利用的成本也往往很高。另外,由于企業資金困難、國內市場運作機制不成熟、開發氧化鋁礦山成本大幅增加、國際氧化鋁資源趨向壟斷及企業實力有限等諸多原因限制,國內企業參與國外氧化鋁礦山開采的成功例子更少。
本輪鋁產能擴張的主力軍大多是地方企業,國際氧化鋁界對中國的鋁產能擴張沒有太多的準備,國內氧化鋁的擴張也明顯落后于鋁產能的擴張,導致氧化鋁和電解鋁之間出現供求失衡。而國內鋁廠由于沒能簽訂到長期供貨合同,為了能保證正常的生產,只能在現貨市場上采購?,F貨采購量的突然增加,使得現貨供應日益緊張,定價權慢慢由買方轉向于賣方,出現明顯的購買方受制于賣出方的局面,氧化鋁現貨價格更是明顯高于長期合同價格。而我國是氧化鋁現貨采購的最大買主,直接結果是,我國氧化鋁進口價格明顯高于其他國家。
這種總體供求基本平衡而現貨市場供求緊張、現貨價格大幅上漲的局面,對國內始終依賴于現貨購買的企業極為不利。當然,如果有一天,氧化鋁供求關系得到緩解,也可能出現現貨價格低于長期合同價格的情況。但一般情況下,這種局面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長期合同價格會不斷調整。因此,在國內企業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機會參與國外礦山開發、獲得穩定的氧化鋁資源供應的情況下,參照國際企業的運作經驗,簽訂長期合同來滿足原材料的供應,是目前最佳辦法。
國外氧化鋁貿易方式及分布
對國內企業來說,要充分利用海外資源,獲得穩定的氧化鋁供應長期合同,首先要充分了解國外氧化鋁通行的市場貿易方式。
氧化鋁是資源型產品,對氧化鋁生產企業來說,沒有明顯的周期性,但礦山有開采壽命和最佳開采期,為了最大程度地獲得效益,礦主希望其產品能有穩定的買方。對鋁冶煉企業來說,由于冶煉設備一旦建成投產就無法停止,也希望得到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這樣,在國際大的氧化鋁供應商和鋁冶煉廠之間,就形成了長期的供需關系。這種供求關系和供求量都相對確定、價格隨著最終產品--鋁價波動而波動的氧化鋁供應模式,既保證了雙方的利益,又共同承擔了市場風險,已經成為國際氧化鋁市場的主要運作方式,國際市場上幾乎70%以上的氧化鋁都是采用這種方式進行交易的。而現貨采購方式,只是部分企業出于對氧化鋁價格波動的考慮,沒有將所需原材料全部用長期合同鎖定而留出的機動部分而已。長期合同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與市場對氧化鋁價格未來變化趨勢的判斷有關,但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因為,誰也不敢拿企業的正常生產來和市場打賭。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長期合同有一年期和多年期,多年期多為兩年或三年以上。2002年以前,一年期合同價格是LME三月價格官方結算價的9%~12%,現貨價格與一年期合同價格接近,有時會略低。但2003年開始,氧化鋁現貨價格大幅上漲,可按照鋁價結算的合同價格則漲幅不大。進入2005年以后,合同價格更是明顯低于現貨價格。
在充分認識了氧化鋁貿易方式及其風險收益之后,要成功簽到氧化鋁長期合同,需要對氧化鋁資源分布有充分的了解。
氧化鋁產能和產量分布可以從產地和主要生產商的角度來分析。
從各大洲的角度看,鋁土礦、氧化鋁產能和產量主要集中在大洋洲、美洲和亞洲,非洲也有很大潛力。
從國家角度來看,全球鋁土礦產能和產量主要集中在非洲的幾內亞,美洲的巴西、亞買加、委內瑞拉,亞洲的中國和印度,東歐的獨聯體,西歐的希臘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其中,澳大利亞、幾內亞、巴西的產能幾乎占到全球產能的60%,氧化鋁產能和產量的前六位依次是中國、美國、巴西、牙買加、獨聯體、印度,上述國家產能占全球產能的44.9%。
僅從采購氧化鋁來看,目前,中國最大可能的進口地是美國、巴西、牙買加,而獨聯體和印度由于經濟和電解鋁工業都發展很快,未來幾年,可能會出現類似中國的資源緊張的局面,甚至會出現和中國爭奪氧化鋁資源的局面,很難有多余的氧化鋁對外供應。因此,我國企業盡量不要到獨聯體和印度開采礦山,以防當上述國家鋁行業環境發生變化時,氧化鋁進出口政策改變,從而影響我國氧化鋁的采購。
從生產商角度來看,全球氧化鋁產能和產量更加集中。正是因為壟斷的存在,導致我國鋁廠氧化鋁現貨采購更加困難。預計,2005年前七位氧化鋁生產商的產量將達到4973.6萬噸,占全球產量的76%。全球最大的氧化鋁生產商為Alcoa,2005年產量預計達到1700萬噸,占全球產量的26%。在這些主要的氧化鋁生產商中,很大部分產量僅供集團內部冶煉廠使用,根本沒有能力對外供應。這些供應都由長期合同鎖定,現貨市場上價格再好也沒有可能對外出售,除非由于集團內部冶煉廠或者簽訂長單的冶煉廠由于其他原因關閉或減產。
順應市場發展趨勢,建立可行的集中采購機制
在充分了解全球氧化鋁布局之后,我們就能理解在氧化鋁緊張時期,我國鋁冶煉廠要參與氧化鋁礦山開采和簽訂長期供貨合同的難度有多大。
從目前氧化鋁市場格局和供需狀況來看,在現貨市場上采購的量越大,價格就越會被不斷抬高。建立集中采購機制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在現貨市場上拿到好的價格,而是要集中資金實力和采購能力,爭取得到國際貿易商的氧化鋁長期合同。而且,這也是能馬上解決國內氧化鋁緊張和降低采購成本的惟一方法。
但目前,國內許多鋁冶煉廠根本沒有能力和條件與國際氧化鋁廠商簽訂長期合同。首先,簽訂氧化鋁長期合同需要巨額保證金,而國內企業的資金運轉都很困難,根本沒有能力為未來的原材料付出巨額資金。比如,對年產20萬噸的鋁冶煉廠來說,每年需要40萬噸氧化鋁,即使對60%的氧化鋁用一年期合同來鎖定,那么,按照氧化鋁價格400美元/噸的10%支付保證金,需要960萬美元,約合近8000萬人民幣,這對任何一個鋁冶煉廠來說都不是輕易能支付的。其次,國內鋁行業由于受到宏觀調控的限制,進出口政策存在較大的變數,政策的變化,可能使長期合同的價格優勢不復存在,有時甚至可能導致國內企業被迫違約。因此,企業很難下決心簽訂長期合同。第三,在以往氧化鋁價格大幅下跌時,國內鋁冶煉廠出現過違約不執行合同的情況,導致國際氧化鋁供應商對國內企業信譽存在疑問,不愿意隨便和國內企業簽訂長期合同。
共同建立可行的氧化鋁聯合采購體系
目前,國內企業、國家相關部門都深切感受到氧化鋁現貨采購的弊端,都有意建立聯合采購體。但以前出現過的聯合采購,大多在沒有進入實質操作階段就流產了,這使得多方對聯合采購都相當謹慎。有專家建議,參照銅精礦聯合談判小組的方式,以重點企業為主,組建聯合采購集團。但目前的氧化鋁供需狀況及市場格局,與當初銅精礦采購的情況有很大的差別,很難達到相應的效果。主要差別如下:
銅精礦與氧化鋁的基本供需狀況有較大差別。在銅精礦聯合談判機制建立之初,銅精礦處于供不應求向供大于求的轉化之中,這給國內銅談判小組的工作帶來很大方便。由于國際銅精礦供應商擔心銅精礦銷售困難,在面對中國的大單采購時,顯得較為積極,而且,隨著銅精礦供應的日益寬松,談判小組得到的加工費不斷上漲,主動權慢慢向買方市場轉移,國內企業的積極性也得到提升和加強。而在此之前的幾家大企業聯合成立的銅聯合采購公司,運作就不是很成功。
集中與分散程度有很大差別。國內銅產量主要集中在不到10家大冶煉商手中,銅精礦進口量雖然很大,但很集中,占全球的比例也很高,國際主要銅精礦生產商都很看重。而且,國際銅精礦生產商相對氧化鋁而言較為分散。一旦主要銅冶煉商都加入到集中采購小組之內,國際銅精礦供應商就較難各個擊破。而國內鋁冶煉企業在100家以上,可國際主要氧化鋁提供商僅六七家。在氧化鋁緊張局面下,即使部分企業成立聯合談判小組,一旦得不到國外氧化鋁供應商的認可,談判小組內很容易出現分裂。
與鋁冶煉廠相比,銅冶煉廠有較大的人才優勢。銅冶煉廠的經營者和市場運作者均來自當初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有很成熟的市場運作和原材料采購談判基礎,對國際銅精礦市場的了解遠比鋁企業對國際氧化鋁市場的了解更深。
鋁冶煉廠的資金實力遠小于銅冶煉廠。在沒有足夠保證金支撐的情況下,聯合采購談判小組的可行性和凝聚力明顯不足,連小組內的企業也不抱多大希望。
銅精礦進口基本完全自由,而氧化鋁進口則一直處在國家政策的嚴格控制之中。很多企業根本沒有氧化鋁進口資格,更談不上利用長期合同來保證進口。
在上述幾大主要因素中,從表面上看,似乎最主要的因素是氧化鋁供求相對緊張,即市場為賣方市場。但從全球氧化鋁供求狀況來看,氧化鋁總的缺口并不大,緊張的只是現貨市場,關鍵在于,中國企業都處在國際氧化鋁貿易的大框架體系之外,這才是中國氧化鋁進口價格遠高于其他國家的主要原因。
盡管國內只有少數鋁冶煉廠具有進出口氧化鋁的權利,而且其中只有部分的廠家得到了少量的長期合同,但國內鋁廠的原料不足已經得到相關專業貿易公司補充。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以五礦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北京鑫恒鋁業有限公司、中國鋁業公司為主的三大氧化鋁進口貿易中心。國內60%以上的氧化鋁進口,都是通過這三家企業來實現的。這幾家公司大多有較大比例的長期合同,既得到國際氧化鋁巨頭的承認,也得到了國內企業的認可,已經成功起到了國內企業與國外氧化鋁供應商橋梁的作用。這些企業具備較強的資金實力,具有專業的氧化鋁進出口和套期保值人才,具備一定的風險承受和控制能力,而且,能利用手中氧化鋁買量大的優勢,得到較好價位的長期合同,能完全彌補國內企業的不足。國家有關部門應該順應市場發展趨勢,幫助相關企業和進出口公司建立互惠的合作機制,共同建立可行的氧化鋁聯合采購體系。這樣,既能降低企業氧化鋁進口成本,也能從整體上達到調控氧化鋁進口的效果,真正實現既充分利用國外氧化鋁資源,又能使電解鋁行業得到有效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