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國機械500強及中國機械品牌100強研究報告》暨《世界機械500強》大型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讓世人見證了中國的裝備制造行業在逆境和低潮中發展壯大的力量和希望。
據記者了解,此次發布活動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和相關協會的大力支持,全國政協原常委、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名譽理事長孫祖梅,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辛仁周,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中國機械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理事長孫伯淮,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李玲等出席了本次活動。
歷經10年 數據權威
2012年《中國機械500強研究報告》是繼2003年首次發布以來的第十屆,10年磨礪,研究報告的數據隨著中國機械工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而越來越“漂亮”。
據記者了解,此次的研究報告依然采用世界企業實驗室按照國際慣例設計的企業競爭力評測模型,結合中國機械行業發展的特點,對企業的銷售收入、利潤總額、資產利潤率、增長率等數據,并綜合行業差異、聲望指數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
眾所周知,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但是,雖然裝備制造產業處于制造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但是生產效率目前仍遠低于發達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和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制造 業轉型的絆腳石。
最為直接的表現是,中國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業先進水平、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
基于以上理由,孫伯淮告訴記者,發布榜單的目的,就是把行業內相對優勢企業的經營活動置于國際、國內機械行業的大背景下,通過對相關經營指標的對標分析,幫助企業準確定位,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并為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推動產業升級、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制定行業發展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從2003年到2012年,在500強報告發布的10年中,機械工業對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按2010年前的統計口徑,由3.3萬家增加到10.7萬家;總產值由2.41萬億元,增加到16.89萬億元,年均增速23.5%;在工業中所占比重居各行業首位,增加值增速多年快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占GDP比重超過9%。
孫伯淮在演講中說,此榜單共有來自包括通用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專用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金屬制品、綜合類等在內的七個行業、500家企業入選,其中入選行業最多的是通用設備制造業,共有150家,占據500強的30.00%;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共有121家企業入選,占24.20%;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有118家,占500強企業的23.60%。其中,濰柴控股、福田汽車、華晨汽車及廣西玉柴成為本年度表現最佳企業。
平穩增長 增速回落
自2011年開始,中國的機械工業正式進入了穩步發展的戰略結構調整時期。
據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2011年機械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6.89萬億元,同比增長25.06%;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6312億美元,同比增長二成三,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13.55個百分點。
進入2012年,僅從增速看,機械工業產值月度增速回落較快,3月份同比增長28.87%,5月份增速回落至22.85%,下滑勢頭過猛,一度引發各方對行業發展的擔憂;但下半年以來,同比增速回落逐漸趨緩,總體表現出平穩增長態勢。
中國機械500強企業是我國機械工業的重要支柱,對行業持續快速穩定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根據世界企業實驗室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機械500強》企業的產品銷售收入總計達到62911.16億元,比去年增長了7.30%;利潤總額為4952.81億元,比去年增長了14.21%。在這500家企業中,銷售收入上1000億元的企業從去年的6家增加到8家;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企業從131家減少為113家。
“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中國機械行業鞏固和擴大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成果,經濟運行態勢總體向好;產銷實現平穩增長,但是相比往年,利潤增速回落。”孫伯淮說。
孫伯淮認為,機械500強企業的重要性遠非其數目可比擬,事實上,機械500強企業已經成為機械行業的主體。比如,在全國規模以上企業中,機械500強企業無論是在銷售收入,還是在利潤總額上都占有絕對優勢,且機械500強企業各項指標的增長率都高于規模以上企業。
從榜單及其包含的數據可以看出,機械行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前10強銷售收入占500強總體的38.1%,較上年提升2.5個百分點;前100強企業占500強總體的78.9%,比上年提升4.5個百分點;10強占100強的比例為48.3%。
在500大企業中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團銷售收入達到7132億元,比上年的6097億元增加了1035億元,增長了17%;排名第500位的企業銷售收入7.10億元,比上年的7.13億元減少了0.03億元,說明企業總體規模得到提升,但是增速放緩。
而從企業性質看,民營企業快速成長,在中國機械500強和500大中所占比例均大幅提升。中國機械500強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09家,占41.8%,比上年增加9家;民營企業178家,占35.6%,比上年增加53家,增幅達到39%以上;外資及控股企業53家,占10.6%,比上年減少5家;股份合作制企業53家,比上年減少42家;其他企業7家,比上年減少15家。
產業格局 基本穩定
孫伯淮認為,雖然從總體來看,機械行業的發展出現了不小的變化,但是僅從行業布局、區域格局來看,變化不是很大,保持了基本的格局穩定。
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共有150家入選,占500強的30%,入選數位居第一,比上年增加8家,行業集中度和競爭力均有所提升。
孫伯淮提出,通用裝備制造業近年發展較快,自2006年超過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成為500強入選企業最多的行業。
入選數排名第二的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雖然其中的汽車制造業近年入選企業有所下降,但仍是占比最大和貢獻最大的子行業,潛力不容忽視。
500強上榜企業中,企業數增加最多的行業是專用設備制造業,共有93家企業入選,較上年增加11家,其中,快速發展的工程機械行業功不可沒,2011年在國內市場,受益于國家4萬億投放和房地產的余力,延續了前兩年高速發展的勢頭;在國外市場,盡管歐美工程機械市場下滑,但“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大行其道,通過國外并購、國外設廠、國內整合,使我國工程機械優勢企業規模快速擴張。
區域格局更加穩定。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中國機械行業發展狀況的不平衡,同樣也決定了機械企業500強在地域分布上呈現的很大不平衡。除西藏外,全國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機械企業進入500強。
華東地區以平均255家企業入圍500強的突出優勢,牢牢占據首位;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入圍企業數受益于區域政策呈明顯上升趨勢;以廣東為代表的華南地區入圍企業則受經濟不穩定因素影響略有下降。
從省市分布來看,經濟基礎好、開放程度高的浙江、江蘇、山東、上海上榜企業數最多,占到榜單總數近一半;工業基礎好、城市吸引力高的四個直轄市及東北三省更容易產生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