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步入新軌道的中國經濟正在適應自身的新角色。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zhàn)和變化,人民日報昨日再度通過與權威人士的對話,剖析答疑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邏輯和方向。在權威人士看來,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
步入新軌道的中國經濟正在適應自身的新角色。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zhàn)和變化,人民日報昨日再度通過與權威人士的對話,剖析答疑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邏輯和方向。在權威人士看來,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經濟運行軌跡將呈現出L型的走勢。其實不難理解,隨著惟GDP論的退出,涵蓋各領域的改革將成為主旋律,這勢必會影響到經濟增速,再加上過往高增長、高刺激給房地產、金融行業(yè)等帶來的隱患也在近幾年集中顯現,今后幾年,這種低速平穩(wěn)的經濟增長將成為常態(tài)。L型經濟新常態(tài)
剛剛過去的一季度GDP增長了6.7%,符合中央給出的預期值,而就業(yè)形勢總體穩(wěn)定,居民收入平穩(wěn)增長,工業(yè)效益由降轉升等也無不印證了經濟形勢的平穩(wěn)開局。但面對一季度經濟“開門紅”、“小陽春”的說法,權威人士表示,經濟運行的固有矛盾并沒有得到緩解,上述簡單的概括實則并不準確。
事實上,由于地方財政收支長期以來的不平衡,通過投資穩(wěn)增長已經很難達到預期值,諸多層面的經濟風險也隨之浮出水面。“特別是民營企業(yè)投資大幅下降,房地產泡沫、過剩產能、不良貸款、地方債務、股市、匯市、債市、非法集資等風險點增多。”該權威人士強調。
不過,由于中國經濟目前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在舊動力亟待更新、新動力(愛基,凈值,資訊)還難以挑起大梁的背景下,該權威人士研判稱,中國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走勢將成L型。
對此說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過去高增速帶來的各方面隱患正在逐漸顯現,再加上要保證就業(yè)、推進改革等等,今后幾年,中國經濟的運行軌跡實不會如U型一般平滑而快速地上升,更不會以V型的姿態(tài)迅速反彈至高位,反而是會平穩(wěn)維持在當前的水平。“但L型并不意味著經濟發(fā)展就是一條直線,只是表明未來的經濟波動可能會由之前的兩位數平穩(wěn)至個位數。”王軍說。
房地產去泡沫
盡管經濟逐步進入了平穩(wěn)期,但房地產市場卻異常火熱。總體上來看,一季度房地產市場供銷兩旺,去庫存明顯加速,但也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一樣,當下樓市火熱的背后也有泡沫風險加劇的隱憂。
實際上,自2015年初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就出現了明顯的分化走勢。以北京、上海、深圳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價升量增,但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壓力有增無減,房地產走勢分化正在加劇。
對此,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認為,此前信貸全面放松,銀行執(zhí)行更加寬松貨幣政策刺激了樓市升溫。數據顯示,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數字達到2.51萬億元,創(chuàng)出單月信貸投放歷史新高,較當年的“4萬億”刺激政策期的2009年1月1.62萬億元的新增信貸還超出8900億元。與此同時,股市惡化,市面上大量的資金也頻頻進入房地產市場,變相導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庫存持續(xù)處于低位,房價鼓動性上漲,一二線城市地王也頻繁出現。
正是由于一二線樓市的過熱,隨之而來的便是開始收緊的政策。數據顯示,一線城市前4個月的住宅用地供應僅有42宗,合計住宅用地建筑面積為632萬平方米,是十年來的最低值,與此同時,各地限購、限價等嚴厲政策措施相繼落地。但也有專家提醒稱,警惕一線城市樓市過熱,也不能忽略當前一線城市周邊及部分二線城市二次過熱的局面。
警惕非法集資
而借助于互聯(lián)網技術,披上金融創(chuàng)新外衣的非法集資近來也開始由線下轉向線上,大行其道。自去年以來,泛亞集團、e租寶、大大集團等非法集資案件接踵爆發(fā),特別是以e租寶、泛亞為代表的重大案件涉案金額幾百億元,涉及幾十萬人,波及全國絕大部分省份,給眾多投資者造成傷害。
據最高人民法院數據顯示,2015年審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3173件,集資詐騙案件799件,同比分別上升66.4%、32.1%。據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lián)席會議辦公室統(tǒng)計,2015年全國非法集資新發(fā)案數量、涉案金額、參與集資人數同比分別上升71%、57%、120%,達歷年最高峰值,跨省、集資人數上千人、集資金額超億元案件同比分別增長73%、78%、44%。
對于頻頻爆發(fā)的非法集資案件,網貸之家首席分析師馬駿表示,近幾年國家鼓勵金融創(chuàng)新,一些動機不良的人打著這個旗號進行非法集資。其實,非法集資增多也與經濟形勢以及民營企業(yè)經營狀況惡化有關。他解釋,企業(yè)經營狀況差,銀行又收縮銀根,很多企業(yè)為了維持現金流只能走上非法集資的路。以網貸為例,這幾年有不少實體企業(yè)通過建立網貸平臺進行自融,以維持原有企業(yè)資金流。
事實上,不斷暴露的非法集資風險也得到監(jiān)管部門的重視。今年4月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銀行、證監(jiān)會等14部委召開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lián)席會議,并決定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展全國非法集資風險專項整治行動,對民間投資理財、P2P網絡借貸、農民合作社、房地產、私募基金等重點領域和民辦教育、地方交易場所、相互保險等風險點進行全面排查,摸清風險底數,依法分類處置,妥善化解風險。
供給側改革攻堅
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種種微觀問題除了要給出針對性的對策之外,總體上的宏觀調控也必不可少。在王軍看來,上述種種問題實際上都可以通過供給側改革來尋求根治,而供給側改革正是目前宏觀調控政策的“主打產品”。
但宏觀調控政策并不是只包含供給側改革一方面,權威人士也強調稱,促進宏觀經濟健康發(fā)展,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招數都要用,只是在不同階段,供給和需求側重點和著力度也不盡相同。而從實際情況來看,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等需求側的回升確實對經濟企穩(wěn)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該權威人士也表示,要堅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但需要把握重點、節(jié)奏、力度。
在明確了需求側工作重點的基礎上,宏觀政策主基調依然還是要圍繞供給側改革展開。“供給側改革要著眼于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該權威人士強調。
隨著任務的明確以及各方的執(zhí)行,部分工作已經初見成效。今年以來,營改增等一系列降成本措施正在發(fā)揮作用,涉及到棚戶區(qū)改造、環(huán)境治理等補短板的措施力度也在加大。權威人士分析認為,下一階段,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yè)”等將成為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發(fā)力點。
而在談及去杠桿時,王軍也道出了供給側改革在初期所面臨的尷尬。他表示,比如目前房地產在去庫存方面仍然采用的是提高杠桿的方式,短期內杠桿率未降反升。但他也表示,短期內為了達到去庫存的目的,適度提高杠桿率只可謂是權宜之計,而從長遠來看,還是要避免這種短期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