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機床工具消費市場已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但近年來無疑也是變化最大的市場之一,其變化的基本特征是:需求總量持續減少,需求結構不斷升級。市場環境的變化已經對機床制造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
中國機床工具消費市場已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但近年來無疑也是變化最大的市場之一,其變化的基本特征是:需求總量持續減少,需求結構不斷升級。市場環境的變化已經對機床制造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傳統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改變,產業分化的趨勢也日漸明顯。“做實業難,在這個浮躁大環境下做以追求技術進步為立身之本的實業更難,私營企業難上加難!”這是在CCMT2016展會上一個私企老板無奈的感慨。不可否認的是,在這過程當中,也催生出業界許多卓有成效的新作為,這些新作為,又反過來加速了競爭新格局的形成。如何認識這些重大變化和深刻變革?如何把握這些變化的本質規律?從而在變化過程當中牢牢地掌握競爭主動權?從以下幾位機床企業負責人的表述中,讀者或許可以探索一二。
亞威立足高端
江蘇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 冷志斌
早在幾年前,亞威淘汰了低端普通產品的銷售,并立足于高端定位,開展成形機床的轉型升級,推動自動化成套設備的研發。“十二五”公司基本保持了穩定的增長,且規模和效益取得很好的平衡,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公司的凈利率10%,沒有因為市場的波動造成比較大的滑坡。
我覺得這得益于傳統產品的升級換代,持續的改善產品的技術質量水平,鞏固提升市場的占有率和客戶的認可度。但亞威也有缺失的地方,比如激光技術等新型技術的應用有一些滯后,發展速度和質量沒有達到市場發展的速度。
新常態下,中央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更重要的還是最后的一補。我的理念是要做好戰略的抉擇,做好取舍,同時也要匹配相應的資源,這樣才能抓住機會。機床行業是相對比較傳統,產業鏈比較長的行業,亞威這些年發展一直緊緊抓住兩個最根本的要素:一是產品的技術創新要始終圍繞市場需求變化,做適應性的跟進;二是企業產品品質控制,無論是可靠性,還是精度,要適應未來行業需要。所以亞威要做好結構性的調整,必須要踏踏實實地補好短板。在技術和質量管理方面,持續地加大投入,以適應市場變化和客戶的要求。
柯馬更好利用全球資源
柯馬集團全球動力總成事業部營銷和市場總監 GiovanniMariaVarazi
柯馬在中國可能因為機器人而出名,實際上機器人事業部是公司里最小的,柯馬提供全球范圍內的所有類型的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主要是汽車行業。柯馬20億歐元的銷售額,車體組裝占有50%~60%;動力總成是第二大事業部,大概4億歐元銷售額。
柯馬數控中心的生產是在昆山,也許不再能夠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但中國仍然是我們最有希望的市場。我想說的是,中國市場占了全球銷售額的40%,所以中國對我們事業部而言非常關鍵。這是一個迅速變化的時期,不斷變化的過程,會出現新的發動機技術,新的生態友好的環境。工業4.0,智能工廠,智能機器,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更多思考,所以我們想在公司內部培養創新文化和工業自動化的文化。
此外,要對市場,我們要對客戶的需求進行足夠的預測,并學會如何更好地利用公司全球資源優勢,更好地發揮協同作用服務好我們的客戶,應對即將的挑戰。
格勞博發展勢頭驚人
格勞博中國公司總經理 任宏志
格勞博產品的定位范圍完全針對汽車發動機動力總成制造,對發動機缸體、缸蓋、變速箱等殼體的加工。格勞博在中國的13年中,每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得益于中國快速發展的汽車工業。
由于在德國和大眾汽車傳統的配套關系,格勞博幾乎壟斷了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所有的動力總成生產線。后來上海通用成了我們最大的客戶,在上海通用汽車里,格勞博的設備已經近2000臺,發動機制造線超過20條。隨著民族汽車產業的發展,格勞博也開始和奇瑞、吉利和長城等汽車動力總成車間合作,發展勢頭驚人。
從這個角度對格勞博來講,這幾年雖然機床行業不是很景氣,但是對我們影響并不是很大。特別是面對國內自主品牌和民營企業的發展,也要求我們進行技術創新,如我們跟通用合作搞缸體噴涂技術。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發動機制造業將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使格勞博原來的優勢失掉,因此我們現在在開發新的產品,拓展應用范圍。
昊志機電大創新要穩
廣州昊志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湯秀清
我們從2002年開始做主軸研發,起初就做線路板行業用主軸,現在在線路板行業,昊志占的份額應該是最大。在金屬雕刻行業,在手機觸摸屏模具行業也應該是最大的。
說到創新,我們企業奉行的宗旨是:小創新要不斷,大創新要穩,而且不允許隨便大創新。我認為,主軸在機床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生產線中的作用更大,我們在這點盡量做穩,小創新必須是可靠的創新,大創新必須要驗證,自己認為沒問題,客戶認為沒問題。
我的做法是,當我掙到錢的時候,會把錢留下來;訂單少的時候,有時間的時候盡量做研發。這么多年來,昊志的研發費用沒有一年會低于銷售額的6%,接下來會把份額進一步提高10%。我們公司做主軸研發的超過100人,而且是自己培養為主。
每個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展的太寬,那就做不太好,要扎扎實實走下去,不要太花哨的,每一樣承諾都要做到,這就是我的目標。
埃馬克拓展本地化
埃馬克(中國)機械有限公司太倉分公司總經 理張明
中央提出的結構性調整對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制造業里面運用更多的自動化設備,一來減少人力成本,二來高端市場需求更高精度和更高生產率的機床。
埃馬克看到了這個機遇。幾年以前,公司就把本地化提上最高的議事日程,在三年前江蘇的常州市建了全球埃馬克集團里最大的生產基地,年生產能力可達每年3000臺機床,2016年可以達到600臺機床。
很多人以前講機床本地化,只是購買部件的本地化,我覺得本地化應該在這里做研發,做生產,所有的部件在這里生產,這才是最高級的本地化。埃馬克在前幾年的發展是很快,這幾年很迅速,2015年還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希望今年也有那么大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