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成本的上漲不可避免,企業最重要的還是想方設法提升產品的競爭力,這樣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越是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越要注意產品的質量和服...
“成本的上漲不可避免,企業最重要的還是想方設法提升產品的競爭力,這樣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越是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越要注意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企業迎難而上的決心,加之國家及地方密集出臺降成本措施釋放的政策紅利,使企業成本上漲難題有了解答之道。進入12月,天氣日漸寒冷。面對成本不斷上漲、國內外環境嚴峻的形勢,一些中小型制造業企業也在期盼業界“嚴冬”能夠快些過去,春天早點到來。
為減輕企業負擔、激發經濟活力,今年以來,國務院層面已經就減稅降費等降成本舉措進行多次部署,各部門出臺多項政策,地方層面的降成本方案也在密集出臺。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政策紅利不斷釋放的同時,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也在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創新產品以及調整薪酬結構等方式應對成本上漲。
多因素導致成本持續上升
“身邊很多做企業的朋友都感覺近幾年成本上漲很快,國內外嚴峻的形勢令不少企業苦不堪言。”山東一家機械設備制造企業的負責人對記者說道。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受國際需求低迷及競爭日趨激烈的影響,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低,但成本卻在年年上漲,尤其是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漲得很快。這兩年像他們這樣的外向型制造業企業的日子普遍不好過,規模小的企業能維持平穩運行已很不錯,實現有利潤增長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
近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近年來,成本上升一直是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針對“當前企業經營發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難”的調查顯示,人工成本上升、社保和稅費負擔過重以及物料采購價格上漲位居前三。
以稅負為例,有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率不足2%。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制造業附加稅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接近0.5%,占到平均利潤的約1/4。
天津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從企業自身的情況來看,增值稅17%、企業所得稅25%、印花稅3‰……如果再加上各種附加稅,這些稅費占到企業總利潤的40%。
此外,在原材料方面,11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五大分項指數中,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大幅上升5.7個百分點至68.3%,是制造業PMI各細項指標中唯一高于60%的一項,雖然價格上升刺激了制造業生產的加快,但購進價格的過快上升無疑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
在人工人本方面,受人口紅利減弱影響,雖然我國工資水平不及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但上漲速度之快、上漲幅度之大已經超過了包括東南亞、巴西等在內的很多國家和地區。
提升競爭力是應對關鍵
對于企業關心的問題,政府層面已經注意到并一直在努力解決。
今年以來,我國在降低企業成本領域持續發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從5月1日起全面實施營改增,同時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明確用3年左右時間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較為明顯增強。
與此同時,各部門、各地方的降成本方案也在密集出臺。據了解,目前已有25個省份出臺了降成本具體方案,一系列舉措今年將至少為企業降低7000億元的成本。
對于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多數企業都感受到了明顯利好,認為相關政策的出臺對減輕企業負擔作用很大。
當然,真正幫助企業解決成本壓力較大這一難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政策發力的同時,企業也在紛紛根據自身的情況積極調整,應對成本不斷上漲的挑戰。
“成本的上漲不可避免,企業最重要的還是想方設法提升產品的競爭力,這樣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寧波一家外貿工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面對成本上漲的壓力,企業的經營者應該更多地反思企業定位、產品定位以及管理方式是否需要改進。
上述山東某機械設備企業負責人介紹說,應對成本上漲問題,企業一方面要注意調整薪酬結構,根據不同崗位制定薪酬方案,實行多勞多得,提高工作積極性和忠誠度;另一方面要注重成本結構調整,比如將原來占比較大的營銷成本逐步調整為加大產品設計研發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以此降低售后服務成本和營銷成本。
“越是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越要注意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通過提供定制化服務、差異化發展等來提升企業競爭力。”該負責人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