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振興實體經濟,制造業是主戰場。制造業由大變強,需要依賴創新的力量。如何...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振興實體經濟,制造業是主戰場。制造業由大變強,需要依賴創新的力量。如何實現普遍、持久、領先的創新?近日,國家行政學院進修部研究員、巡視員陳炳才做客《理論周刊》,就這一問題展開深入闡述。今天,為讀者呈現的是訪談上篇。陳炳才認為,我們要注重把不過關的技術差距進行數量化、定量化分析,通過不斷的實驗和實驗記錄去創新技術、產品乃至材料,讓制造業的創新走向數據化。同時,還要結合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技術這些前沿科技,才能把握方向,取得競爭優勢。實現普遍、持久、領先創新的難點
記者:供給側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供給側改革離不開新發展理念的指導,新發展理念中,創新是第一位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創新就是謀發展。大家也都知道,創新能力決定了企業甚至國家的競爭力和國際地位,但現實中,企業和社會實現創新似乎并不容易。對此,您怎么看?
陳炳才:創新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人類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基本是創新發展的歷史。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便利程度的提高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
創新按照主體來劃分,有個人創新、組織機構創新,國家創新;從性質來說,分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從內容來說,有產品、技術、管理、制度、流程創新,也有產業鏈、供應鏈、技術鏈創新等。單個創新,一次創新不難,但要實現普遍的創新、能夠持續不斷領先的創新不容易,它涉及到激勵機制、社會制度,管理體制、思維習慣、群體和民族的文化習俗等。比如,《六韜》提出,國有三寶,大農、大工、大商,但長期以來,工藝和技巧不被重視,甚至被看作奇技淫巧而限制,從而導致創新弱化,技術逐漸從先進走向落后。冶煉、造紙、火藥、瓷器等都是如此。
現在,人們普遍感到創新難。原因很多,比如說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發揮不出來。個人不能拿報酬只能拿發票報銷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也使有創意和創新能力的人積極性難以發揮出來。對知識產權缺乏有效保護,創新收益與投入不對稱,社會利益導向不當等問題也制約創新。當然,成果評審制度也存在不足,影響創新積極性。
不僅如此,一些思維方式和習慣、制度等也束縛人們的創新發展。比如強調經驗、習慣,強調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的長處而忽略其缺陷,對新生事物往往采取限制、壓制、甚至打擊的保守思維方式,缺乏知識積累和傳承精神,缺乏對他人和社會持久負責的精神和思維方式等。這些問題不根治,一個普遍、持久、領先的創新就難以實現。
創新的決定性因素是人
記者:思維習慣、文化習俗和社會制度等一系列因素都和創新的實現息息相關,您認為哪個因素是關鍵性的?
陳炳才: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人,無論什么時候,人都是最關鍵、最決定性的因素,在人的因素中,領導干部又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創新離不開領導決策、組織和管理,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和繼承,而領導干部往往起決定性作用。人們看到一個現象,一任領導一個思路,一個師公一道法。前任的決策、規劃、安排,后任推倒重來,或置之不理,或另搞一套。有些事決策反復,來回“翻燒餅”。這種現象,在國家決策上有過,在企業和地方政府管理中也不少。現在,領導干部頻繁調動,5年任期不滿就調動的也不少,如果換一個領導就換一個思路,往往會耽誤一些創新研究的時間和時機,挫傷科研人員積極性,也會使知識積累丟失,使得創新研究半途而廢。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一張好的藍圖,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意愿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著干……不要換一屆領導就兜底翻,更不要為顯示所謂政績去另搞一套,不要空洞的新口號滿天飛。其實,創新也是如此,也要一茬接著一茬干,后任在前任的基礎上添磚加瓦,而不是另起爐灶。一定要注重繼承性,注重知識積累。
只有持續的跟蹤,進行知識積累,才能從中發現問題,從而進行技術研發的突破,如果換一任領導,換一波人,換一套思路,技術研發就不可能深入,也難以突破。技術創新,都是由細小積累而成,不可能來個全面的技術創新。
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提出,我們反對一朝天子一朝臣,反對新干部上來否認前任的管理,我們強調繼承與發揚。經過慎重研究,有必要的創新,在可預見的可能中付出一些代價是值得的。我們堅持小改進、大獎勵。治大國若烹小鮮,做任何事都要小心謹慎,不要隨意把流程破壞了,發生連鎖錯誤。
領導干部能夠做好知識積累,做到有繼承,在繼承基礎上發揚,持之以恒,創新就會縮短時間,就會提高效率,就會早出成果。決策、規劃和思路的折騰是最大的折騰,要想創新,領導干部是關鍵,是第一位的因素。
以前沿科技改變創新方式
記者: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我國目前是制造業的大國,但并不是強國。工信部部長苗圩曾指出,在全球制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處于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您認為我們和國際同行的差距在哪里?對于一部分創新水平相對落后的中國企業,您有什么建議?
陳炳才:我認為,企業創新有三個因素很重要,值得重視。
一是要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走向數據化制造。我國有一句成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微妙處,精致處,得心應手,完全靠時間過程、熟練程度去實現,但不可用語言表達出來,工匠、藝人、中醫等都存在這種現象。但是,歐洲人把不可言傳的東西,進行了數據化,使得技術和產品實現了質的飛躍。
我國的瓷器,明清之前風靡世界,其時價格超過黃金。以至德國奧古斯都二世兼波蘭國王說,我沒有任何疾病,如果硬要說有,那只有一種,就是太愛瓷器。1706年,奧古斯都二世抓了兩個煉金士研制瓷器,其中一個名叫伯格特爾,建立了實驗室,嘗試各種材料調制出瓷土,包括大理石,骨粉等怪異的成分,1707年燒制出紅褐色的瓷器。沒有高嶺土燒制不出潔白的瓷器。雖然1708年在德國邁森發現了高嶺土,因其中長石含量較低,粘性度不夠,燒制不出瓷器。伯格特爾反復配方、實驗,前后用4年時間,做了3萬次實驗,并記錄了全部的實驗過程和結果,而且把每一次實驗之間的細小差異全都記錄下來。通過長期的科學實驗和材料分析,發現了陶土中各種元素的最佳配比,在邁森陶土中添加了長石成分,徹底掌握了瓷器制造秘訣,掌握了燒制原理和化學原理,并有定量、數量分析。這樣,可以調節瓷土中元素的配比和調整燒制過程來制造各種精致瓷器。燒制瓷器的另外一個難度就是溫度,多次實驗后確定溫度達到1300攝氏度左右最好,后來用聚光鏡,可達到1400度,燒制出了白瓷。
年羹堯的哥哥年希堯負責景德鎮燒窯業務,雍正時候的官窯稱年窯。但沒有文字資料記載那些瓷器是如何燒的。德國人發明歐洲的瓷器,實驗記錄都存在德雷斯頓檔案館里,今天可以仿制出德國早期的任何一款瓷器。這就是差距。
人們常說,心中有數,這個數,是否可以以各種指標來量化?最近,我去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看到了希望。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以后,配置薯條的番茄醬是進口的,該企業向肯德基推薦自己制造的番茄醬產品,但沒有被肯德基接受和認同。于是,他們把與肯德基配套的番茄醬買回,同時進口國際先進技術設備,根據人的感官,對番茄醬的色度、酸度、鹽度、甜度等成分進行檢測,然后再不斷組合實驗,獲得了成功,得到了肯德基的認同。同時,該企業也經營茶葉,他們看到磚茶存放時間長久之后,磚茶會生金花,茶葉的價格也會大大提高,經過對磚茶上金花進行數據分析,發現那是一種微生物,并掌握了微生物的制造技術,他們可以對磚茶直接配置金花,甚至可以根據需要配置不同數量的金花。
因此,我們今天一定要注重把不過關的技術差距進行數量化、定量化分析,通過不斷的實驗和實驗記錄去創新技術、產品乃至材料,今天的技術和條件,我們可以走向數據化制造和研發創新。
二是樹立“客戶是永恒的上帝”觀念。蘭州黃河鐵橋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橋”,1907年4月至1909年8月由德國泰來商行承建,該企業承諾,完工之日起,保固80年,其間有損,由泰來商行負責賠修。企業在橋的旁邊建了一座倉庫,里面準備了在80年保固期內可能維修時所需的部件,這座倉庫現在還在。不僅如此,80年之后,德方依然關注這座橋的使用情況,并多次提出維修計劃。2009年,德國人表示,根據德國規定,任何橋梁使用期不得超過100年。如果你們喜愛,德方愿意免費維修一次,作為橋梁博物館,橋上不能走機動車輛,人可以走動。同樣的,山東青島檔案館人員在德國考察時,發現了記錄青島城市建設的原始檔案——《膠澳發展備忘錄》,該檔案記錄了1894年至1914年青島原德國租界建設地下管網系統的情況,百年不淹。后來,地下管網的一些接口、零部件需要更換,但老公司已經不存在,于是寫信咨詢,德國人回復稱在管網接口周邊3米內,應該有存放零部件備件的小倉庫,經查果然如此,備件光亮如新。
80年間甚至100年的事情都為客戶想到了,這樣的客戶觀念值得學習。主要發達國家100年乃至200年以上的企業很多,我國百年以上的企業很少。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企業經營觀念幾乎都是一錘子買賣,東西賣出去了,不想長期負責,對于客戶的投訴、退賠等也是盡量躲避,沒有把客戶反映的問題和需求作為技術研究、開發、創新的出發點,更沒有真誠的意愿給客戶建立長期的檔案進行追蹤服務,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的發展,企業的客戶也不穩定,企業對市場的未來趨勢也不確定。新的技術往往依靠引進,引進企業不斷誕生,老企業如果不更新技術或者更新技術慢,就難以生存。
企業要創新,要讓創新產品獲得市場,就需要牢固樹立“客戶是永恒的上帝”觀念,提供終身服務,從客戶和消費者反映的需求和意見中不斷創新技術、完善技術、研究開發技術。這個觀念,對于具有先進領先技術的企業尤其重要。
三是在現有產品、技術、設備基礎上,進行完善和突破。中國的瓷器制造技術原來領先世界,后來為什么落后呢?歐洲人為了學習中國的瓷器制造技術,在中國長期駐扎觀察,把中國瓷器技藝、不足、造假仿古技術都了解得非常透徹。比如他們覺得中國瓷器上的畫工效率很低,一個圖案有人物、山水、動物、植物,需要四個專業畫工進行操作,他們則做了改進。德國邁森瓷器的每一位彩繪、造型師都是經過數十年的藝術與技術培養的專家,能在每件創作上融入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以展現近300年來的歐洲藝術史。
不僅如此,他們還把最新科技進步成果運用到瓷器制造上。英國有一位地質和礦物學家韋奇伍德,他在英國發現了高嶺土,將其朋友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引入瓷器制造,粘土的研磨、陶坯的制造工序都被機器替代了,不同批次的瓷器品質得到保障。工匠的職責分工非常細致,每個工種都達到很高水平,實現了質量和數量同時增加。
今天,我們要進行技術和產品創新,就要了解自身產品與國際差距,使產品技術和質量水平達到國際同行水平,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新的發展。比如,我國每年大量生產圓珠筆,筆頭鋼珠用的鋼材卻需要進口,國內鋼材不能滿足要求。筆頭鋼珠厚度0.3到0.4毫米,尺寸精度不超過兩個微米,表面粗糙度0.4微米,要求鋼材容易切削,又不開裂。太鋼集團組織研發材料,從幾十公斤開始冶煉,經過持續數年無數次的失敗,在電子顯微鏡下,終于看到了添加劑分布均勻的筆尖鋼,試驗在2014年12月獲得成功,又經過十多次終試,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鋼材終于生產出來,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當今,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技術的發展,已經深入到各個領域和產品,也在改變研發和創新的方式。產品、技術創新一定要結合這些前沿科技發展,才能把握方向,取得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