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專家表示,企業必須通過技術創新與管理提升完成轉型升級;同時,提高勞動力技能水平制造業企業的工人工資收入水平如何,勞動力成本近年來漲幅多大?人力成本與社保支出是否是壓垮企業的沉重負擔...
專家表示,企業必須通過技術創新與管理提升完成轉型升級;同時,提高勞動力技能水平制造業企業的工人工資收入水平如何,勞動力成本近年來漲幅多大?人力成本與社保支出是否是壓垮企業的沉重負擔?面對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如何應對?
日前,在武漢大學舉行的《中國制造業企業如何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報告》發布會上,以上問題得到了系統回答。
該報告對1208家企業的11366名員工進行了調查。其中,調查企業數量為,廣東573家,湖北585家;調查員工數量為,廣東4989人,湖北4114人。所調查區域,覆蓋廣東90%的制造業產值和86%的制造業就業人口,湖北89%的制造業產值和90%的制造業就業人口。
低端制造企業利潤率下降
“1978年,中國勞動力的月工資僅為美國的3%,顯著低于泰國等其他亞洲鄰國。”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虹介紹說,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勞動力工資開始持續上升,2006年至2015年10年間,中國制造業工人的工資增長了近一倍。
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勞動力的月工資為635美元,已經高于泰國、巴西、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國家。
程虹表示,從統計數據來看,中國工人的工資上漲趨勢并沒有停止跡象。
與工人工資增長形成對比的是,制造業企業利潤率下降。
根據調查報告,從利潤率來看,2015年受訪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3.3%。但在2011年,這一數字為6.2%。
同時,受訪企業存在分化的情況。25%的企業利潤率接近于0,19.8%的企業出現虧損,25%的企業利潤率超過7%。
而從企業類型來看,市場化企業的經濟活力更高。調查顯示,民營企業的利潤率為3.9%,遠高于國有企業的2.2%和外資企業的2.1%。從虧損率來看,民營企業的虧損面為18%,低于國有企業的26%和外資企業的21%。
程虹分析稱,制造業企業走低勞動力成本的低端產業道路,利潤率會越來越低,而創新企業的利潤率則會越來越高。
工資和社保占企業總成本比重不高
調查報告顯示,雖然員工工資不斷上漲,但工資支出占企業總成本的比重卻相對較低,且僅有小幅上漲。2013年和2014年這一數字均為17%,2015年為18%。
與工資成本相比,社保繳納所占成本比重更低,僅占企業總成本的3%。
程虹認為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企業加大技術、研發等投資,降低了人力成本的相對比重;二是企業采取了各種方法,減少為員工繳納社保,而員工希望遠期的社保回報能夠變作當下的工資收入,因而“配合”了企業。
但從企業管理者角度來看,最擔心的問題還是勞動力成本和市場需求。該調查報告顯示,企業管理者認為,勞動力成本是妨礙企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妨礙程度達60%,市場需求問題僅次于勞動力成本為56%。其他妨礙因素與勞動力技能相關,依次是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勞動力技能和管理人才。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勞動與人力資本研究室主任都陽告訴記者,一方面,雖然人工成本占企業支出比重相對不高,但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勞動力價格上升非常敏感,因此企業家多有抱怨;另一方面,企業對勞動力成本投入的變化在競爭力上已經有所反映,一些對技術、創新進行投資的企業,相對獲得了更好發展,制造業需要優勝劣汰的過程。
“機器紅利”成追逐方向
為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不少企業減少了勞動力的使用數量。
在2014年~2015年間,廣東制造業企業的總人數下降了6.3%;湖北制造業企業的總人數下降了3.3%。員工人數的下降主要集中在非技能型勞動力,其中,一線工人人數下降了6.2%。
作業流水線上,機器人手臂上下揮舞,運行狀態、單次產量等數據在控制屏上一目了然,數據生成的折線圖仿佛是機器人的“心電圖”跟隨生產節拍律動。這是近日記者在一家制造企業采訪時看到的場景。
事實上,在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非技能型勞動力正被機器人取代。
調查顯示,除調整勞動力結構,不少企業轉向使用資本更密集的技術,特別是投資機器人或自動化設備。其中,8%的企業使用了機器人,44%的企業使用了自動化設備。在行業上,機器設備制造、電子設備制造等行業使用機器人比例最高。
程虹表示,在國際競爭中,中國制造業企業具有規模效應,且形成了完善產業鏈條,較勞動力低廉的國家仍具優勢。未來,中國企業必須通過技術創新與管理提升完成轉型升級。同時,提高勞動力技能水平也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