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
【建言】精準扶貧戰略是縮小不均衡的必經之路,也是提升消費層次的基本舉措;資本市場的股權和公司控制力的機制創新,是創新型企業發展的制度保障,畢竟“質量革命”型的企業更多要依賴團隊的技術、創新和管理能力。
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進發,已成為新一代改革者共識。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這種對經濟發展質量的追求,是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新時代戰略。路徑之一就是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邁向中高端,通過生產資料更有效的配置提升經濟效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動作為,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然要求。
中國消費者是品質革命基礎
回顧改革開放歷程,中國從一個物資匱乏的消費環境迅速成為工業品出口大國,離不開市場經濟有利環境。包括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能自由流動,加速了工業化和城鎮化,也帶來了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事實上,低質量的產品之所以有銷路,是因為有低收入階層的需求客觀存在。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使得東南沿海的城鎮居民已開始追求精致生活品位,而中西部很多貧困地區還在努力解決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如此割裂的市場需求,品質革命的基礎也很薄弱。
因此,精準扶貧戰略是縮小不均衡的必經之路,也是提升消費層次的基本舉措。雖然絕大部分貧困縣尚難挖掘出比較優勢,但其家庭制傳統的農業和不成體系的旅游業,依舊需要轉型升級。
筆者調研發現,國家各項扶貧政策需要各級地方政府通過創新機制落實,需要社會力量結合貧困地區旅游業和農業產業鏈進行幫扶,需要持續的、大規模的資本投入。
即便是貧困縣“摘帽”后,要想持續發展、形成消費升級,都應持續對鄉村通過機制創新而振興。引入資本市場、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共同助力縣域經濟的產業格局構建,摒棄以往依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輸血”貧困地區的補血療法,徹底轉變貧困地區的資本外流和產業空心化。
地方政府應當根據地區特點及產業結構,改普惠政策為差異化扶持政策,改“給錢給物”、打卡到戶為直接幫扶、委托幫扶和股份合作等多樣化的幫扶方式。對于沒有技術、不熟悉市場的貧困戶,還需要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和集體股份制經濟,推動農業經營機制改革。
品質革命需技術升級與國際市場拓展
歐美發達國家的工業發展經驗表明,軍用技術民用化可以有效提升一國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例如今天早已充分民用化的互聯網技術,最早就是軍方的信息系統,最終卻極大地促進了普通消費者的福利水平,這恐怕是美國軍隊早期研發時候絕沒有想到的。
中國“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要脫虛入實、降低對房地產行業的增長依賴,離不開制造強國建設的技術升級,諸如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需要技術跨越式的發展。
這幾年走出去的企業不少,但是出國并購歐美先進制造業技術和企業卻越來越難,只能反過來依托本土科研實力,通過“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等手段,用市場化的手段強化“軍轉民、民參軍”的市場比例。
質量革命離不開多樣化、全球化的消費者認可。
近幾年中國出口增速實現了軟著陸,原因在于歐美目標市場的飽和,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經貿往來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產品競爭力上升,基礎是國際消費者口碑的支持。
一方面,中國企業可以將成熟的工業園設計、工業化生產惠及更多消費者;另一方面,多樣化的客戶需求也會激發中國產品的研發和設計能力。以中白工業園、中馬工業園為代表的跨境產能合作為例,入園企業無疑是中國產品質量革命的重要抓手,要求中央各主管部門、各級地方政府“俯下身來”,深入了解具體需求。
難離股票市場支持
創新管理機制和技術需要一個投資于未來的金融市場,而非注重房地產等固定資產“抵押價值”的間接融資體系。中國資本市場依然是全球對企業利潤增長估值最高的市場之一,至今創業板的高流動性、高估值依然讓國外同行十分羨慕。
隨著中國金融改革“脫虛入實”,貨幣當局和監管部門因勢利導提出要資本市場支持“四新經濟”,是對“雙創經濟”的延展和補充,值得金融中介機構深刻領會、尋找蘊含的“質量革命”投資機會。
所謂“四新經濟”,是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順應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大背景下的投資范疇概念,比這幾年被資本市場熱捧的“雙創經濟”更具有普遍性和前瞻性。與此相對的,“四新”企業并不局限于創業初期的企業,而是更強調與傳統企業的差異化經營策略和估值邏輯。
最近,證券監管部門多次就支持“四新經濟”企業表態, 將新一代“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企業留在國內資本市場的愿望正加速落實在行動上。
當然,新經濟并非是老經濟的對立面,具備IPO條件的真“獨角獸”也沒有幾只。絕大部分的金融創新、模式創新是基于傳統經濟的,在資本市場領域也不例外。很多成熟資本市場的現有做法,對于成長階段的中國資本市場就是新的,例如允許境外企業到滬深交易所上市、放開盈利條件以對潛在的非盈利優秀企業給予包容度、類別投票權鼓勵創始人團隊擁有比股權比例更多的投票權或提名權等。
這些資本市場的股權和公司控制力的機制創新,是創新型企業發展的制度保障,畢竟“質量革命”型的企業很難完全依賴政府政策,而是要依賴團隊的技術、創新和管理能力。
事實上,中國制造的質量革命,并非一句口號,而是要把各項國家政策在一個地區、行業、企業上“疊加、用足”。對于金融市場和投資者,中國制造業的現代化進程,除了行業優化資源配置的時代使命,也是資本獲得超額收益的時代機遇。許維鴻(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