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3·15”。每年此時,各種消費維權的信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央視“3·15”晚會集中曝光一批問題商品,一些問題商家為此頭疼不已,紛紛開啟緊急公關模式以求度過“信任危機”。在集中曝光、重點打擊的“快意恩仇”中,“3·15”儼然已成為打假的狂歡、維權的節日。
假冒偽劣亂象,在生活中實在屢見不鮮,從過去的“毒奶粉”“蘇丹紅”,到如今充斥網絡的“山寨高仿”,偽劣商品一次次觸動著我們的神經,甚至是向來以精工細造著稱的德日產品,近年來也屢屢曝光“神鋼造假”“大眾排氣門”等丑聞,讓人不禁為“真品之難”而大呼“噫吁嚱”!
偽劣產品的橫行,不僅會擾亂市場秩序,使市場商品良莠不齊,甚至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還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就偽劣產品的原因眾多,大企業往往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自身創造力衰減的雙重壓力下“鋌而走險”,而小作坊往往是貪圖快速牟利,粗制濫造、制假售假,甚至形成完備“造假產業鏈”。追根溯源,種種亂象都有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匠人品質”的缺失。《匠人精神》作者秋山利輝說:“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所謂的匠人品質,就是對手藝和事業精益求精的態度,如果生產者只注重謀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必須承擔的責任、必須維護的信譽、必須堅守的品質,假冒偽劣的出現也就不可避免。
在“3·15”集中開展曝光問題產品、打擊假冒偽劣活動,固然能夠起到震懾不良商家、維護消費者權益的積極作用,但若要既“治標”又“治本”,則亟待“匠人品質”的回歸。“工匠精神”一詞,是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首次提出并漸漸為人們熟知,其實回溯歷史來看,這并非是新鮮的舶來概念,我國有匠人品質的深厚土壤。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天工開物》中呈現琳瑯滿目的17世紀工藝百科,同仁堂等中華老字號“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品質追求,乃至絲綢、景泰藍、青花瓷等產品更成為西方貴族趨之若鶩的奢侈物品。而隨著近代以來的衰落,中國制造早已不復當年的榮光,直至改革開放后逐漸融入全球經濟浪潮,但因居于產業結構低端,所生產的多是低附加值商品,甚至“10億雙襪子換一架飛機”,加之利益驅動下的造假售假行為,一度讓中國制造成為劣質廉價的代名詞,匠人品質更是“芳蹤難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匠人精神從流失到回歸更須綜合施策、久久為功。德國制造也曾經歷這一漫長過程,19世紀假冒偽劣橫行的德國商品,出口英國時被要求必須標注“Made in Germany”以示劣質,知恥后勇的德國經過百年努力,終以匠人作風使德國制造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也正基于讓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的目標,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讓中國制造貼上創新、高質的標簽,不斷向“微笑曲線”的高端延伸。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拿出“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的決心,不僅僅是依靠“3·15”的突擊行動,更要在日常的立法執法中抓細抓常,不斷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加大對偽劣產品的打擊和處罰力度,解決“違法成本低而獲利豐”的問題,讓假冒偽劣的制造、銷售者心存敬畏,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日常監督執法中,加大職責重疊監管部門的整合力度,進一步暢通消費者投訴維權的渠道,及時、有效、嚴格執法。而網絡商城等作為商品的銷售平臺,也應加大識別審核力度,適度提高準入門檻,對平臺上的售假行為堅決打擊,樹起假冒偽劣與消費者之間的“防火墻”。同時,消費者自身也要避免貪圖便宜而購買偽劣商品,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也不要選擇忍氣吞聲,以免助長不良商家的氣焰。更重要的是,要在社會上大力倡導匠人文化,推動發展職業教育,通過政策激勵、行業培育、物質獎勵、典型宣傳等措施,讓精工細作、創新鉆研、堅守品質的匠人精神成為一種榮耀、一種追求,讓匠人品質為中國制造引領世界奠定堅實基礎。
術到極致,幾近于道。隨著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不斷推進,中國傳統文化中沉靜虔篤,與良法善治和科技創新的結合,定能帶來匠人品質的回歸。當匠心、用心、走心進入千家萬戶的廳堂,商家不會再害怕“3·15”,消費者也不會再害怕除去“3·15”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