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增收不增利,OLED成救命良藥
從2019年上半年各家顯示面板公司的財務狀況看:
京東方實現營收550.39億元(端口器件營收為508.97億元),同比增長26.60%,凈利潤為16.68億元,同比下降43.92%;
TCL集團下的顯示業務主體華星光電實現營收162.80億元,同比增長33.50%,凈利潤為10.2億元,同比下降7.83%;
深天馬實現營收145.95億元(屏及模組營收為144.73億元),同比增長4.43%,凈利潤為6.44億元,同比下降17.68%;
維信諾實現營收11.16億元(OLED顯示營收為10.60億元),同比增長134.67%,凈利潤為1.76億元,同比增長988.48%。
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與產能迅速擴張雙重因素的疊加下,LCD上半年呈現出營收增加,凈利潤卻大幅下滑的慘烈局面,隨著LCD高世代線產能集中快速釋放,未來產品價格還將進一步承壓以促進銷量,有些公司已經開始采取減產或關停部分產線運營的措施,以期緩解產業供過于求的狀況,但由于產線高額固定成本的存在,“增收不增利”的狀況或許仍將持續。
在這種局面下,各大面板公司紛紛將OLED當成救命良藥,“柔性AMOLED產品量產交付”、“柔性AMOLED競爭力將快速提高”、“AMOLED產業空間進一步擴張”等關鍵詞成為各家公司未來展望的主要亮點。
創新頻出驅動OLED發展,各家大顯神威
從2019年上半年各家顯示面板公司的技術創新看:
京東方硅基Micro-OLED全球高PPI 0.39英寸產品實現客戶送樣,打印OLED55英寸8K技術開發項目實現全彩樣機點亮,車載A柱透明顯示完成整體解決方案;
維信諾僅以OLED為主營業務,在智能手機、可穿戴產品、柔性車載顯示等領域進行了布局,供貨中興手機的柔性AMOLED屏幕為國內*款采用柔性Oncell-Metal Mesh技術工藝的產品,在國內率先實現觸控一體化柔性AMOLED量產工藝,供貨努比亞α的柔性AMOLED顯示屏采用了高可靠性柔性蓋板技術,結合多中性層設計,使產品*小彎曲半徑為8毫米;
TCL集團加快印刷式AMOLED、蒸鍍式AMOLED 以及電致發光QLED 的材料開發,已建成全球先進的印刷顯示公共平臺,并將于年底量產折疊屏產品,成為國內*實現對下一代顯示技術的全產業鏈布局的企業;
深天馬在AMOLED、觸控一體化技術(On-cell、In-cell)、柔性顯示、ForceTouch屏下指紋識別等方面取得了諸多積極成果,開發有曲率半徑內彎3mm和外彎5mm的柔性顯示屏、帶有Force Touch觸控功能的剛性AMOLED屏、采用FOD Mapis顯示指紋識別技術的Finger Print AMOLED屏、基于噴墨打印技術的AMOLED屏。
OLED已成為新型顯示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創新則是OLED發展的重要手段。OLED在手機上的滲透率正逐步提高,目前高端智能手機均搭載OLED屏幕,除了其出色的顯示效果外,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因素,是OLED屏幕可以集成屏下指紋、屏下攝像頭等技術,卓越的集成特性正在促進全面屏形態不斷迭代,各種類型和形態的折疊手機、腕表手機陸續問世,同時也帶動起市場的全面創新熱情。正如維信諾半年報表述,“智能手機顯示市場正逐步迎接全面屏和異形屏等創新趨勢,隨著5G商用的推進和柔性顯示等新技術發展,將為OLED面板引爆新商機。”
在異形屏方面,目前智能終端對OLED的使用尚未較多體現出其柔性優勢,市面上很多OLED手機仍是直板形狀,部分機型*于在屏幕側邊進行彎曲呈現,而萬眾期待的折疊手機雖然目前僅三星推出了極少的產量,但在各家面板公司以及供應鏈公司的堅持追求下,相信將會有較大改觀。
另一方面,OLED在曲面屏產品方面的發展愈加成熟,無論是華為P30 pro還是努比亞α,以及各種曲面屏智能手表,市場反應和出貨數量都在穩步提升。當然,柔性屏在高端車、新能源車等車載顯示領域,智能頭盔、智能眼鏡等虛擬現實的的產業化進程也在穩步推進,未來如果印刷顯示技術獲得量產突破,可能還會涌現出更多的創新應用。
過剩?有效柔性AMOLED產能仍有待觀察
從2019年上半年各家顯示面板公司的產線運營進展看:
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出貨量超千萬片,綿陽第6代AMOLED(柔性)生產線已實現量產出貨;
維信諾昆山第5.5代AMOLED生產線運營及客戶導入情況良好,固安第6代柔性AMOLED產線出貨量穩步提升;
TCL集團柔性AMOLED產品已開始產能和良率爬坡,預計年底將實現量產;
深天馬第5.5代AMOLED產線已向品牌客戶量產出貨,武漢天馬第6代LTPS AMOLED產線一期項目剛性屏已量產出貨,柔性屏已量產。
從以上披露信息可見,雖然OLED受行業追捧而被面板公司積極布局多條產線,但柔性AMOLED產能目前實際出貨量仍較少,僅有京東方和維信諾兩家公司已供貨品牌客戶,與媒體端看到的“柔性出貨”、“柔性量產”等喧鬧相比,我國柔性AMOLED整體出貨量實則有點“雷聲大雨點小”,實際供貨量遠小于產能設計量。另一方面,柔性AMOLED目前主要被用在高端旗艦手機上,總體出貨量有限。預計隨著5G商用加速帶來的換機潮,以及物聯網下AIoT的多種形態屏幕需求,柔性顯示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釋放。
最后,再說下市場普遍關注的柔性AMOLED投資熱帶來的產能過剩擔憂。目前全球已經公布、在建以及量產的柔性AMOLED產線有22條(新增量產線13條),在中國內地有15條,韓國有6條。如果這些產線全部量產,產能確實短期難以消化。不過,從目前面板公司的現狀來看,誰能生產出真正的柔性AMOLED產能量還有待觀察。隨著柔性屏在智能終端領域滲透率加速提升以及屏幕需求面積的進一步增大,未來AMOLED柔性產能是否過剩仍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