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演變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影響,不僅抑制了旅游、交通等行業的發展,也短期刺激了農產品消費。在黨中央統一部署下,各有關部門正通過對信貸、債券、外貿、基建等政策的調節,前瞻有效地化解疫情影響以穩定經濟。即將出爐2月份經濟數據將集中體現疫情的影響。本期報道特邀請專家,對即將發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進行分析。
下周,國家統計局將發布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目前有5家機構對數據進行了預測,據記者統計,機構預測2月份CPI同比增長最小值為4.0%,最大值為5.4%,預測增幅均值為5.0%;而PPI同比增長最小值為-0.2%,最大值為0.1%,預測均值為同比增長-0.08%。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2月份CPI可能處在4.9%的水平,PPI可能處在-0.2%的水平,判斷主要基于以下幾點:疫情加劇居民囤積消費的心理,食品價格上漲,蔬菜價格與豬肉價格均較1月份環比上漲;但餐飲、交通、旅游等均受到各地交通管制的限制,非食品分項需求較弱,同時考慮到春節錯位的影響,2月份CPI可能較1月份有所回落,但在食品價格的支撐下回落幅度有限。另外,2月份受疫情影響PPI大概率重回負增長。
1月份食品價格中,鮮菜、豬肉、鮮果CPI分別環比上漲15.3%、8.5%和5.5%;2月份農業部口徑豬肉均價基本在49元/公斤-50元/公斤附近小幅波動,盡管由于去年基數較低的影響,同比漲幅有所擴大,但國家繼續調集資源平抑市場價格波動(如將中央儲備凍豬肉投放市場),豬價在春節過后繼續上漲的勢頭得到了一定控制。
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超對記者表示,今年年初出現疫情,疊加各地為此采取的交通管制措施,使得春節期間部分地區農畜產品輸出受限。同時,疫情導致居民囤積食品的需求上升,部分農產品出現一定的漲價預期。但因為國家高度強調維持疫情期間的正常物價秩序、打擊投機漲價行為,隨著交通物流逐漸恢復正常,居民日用物資的正常充足供應有望得到保障,民眾短期內非理性囤積生活物資的行為將逐漸平息。
李超認為,未來兩三個月內,CPI同比增速存在繼續高于5%的可能性。目前仍維持2020年CPI中樞可能在3.5%左右的中性預測,仍然認為今年CPI高點可能在年初,隨后平緩下行。預計2月份CPI環比增長0.9%、同比增長5.3%。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告訴記者,從消費品來看,農產品運輸不暢使蔬菜和豬肉價格在2月份仍然保持了較高的環比漲幅,而成品油價格有所回落。總體來看,雖然2月份CPI同比有望低于1月份,但仍可能在5.0%左右的較高水平。從工業品來看,復工緩慢使鋼材庫存積累,而交通運輸下滑影響了原油需求,導致鋼價、油價環比下跌。因此,2月份PPI同比可能下降至-0.2%。
展望后期貨幣政策走勢,李超表示,逆周期調控是當前貨幣政策主基調,貨幣政策將維持穩健略寬松,采取寬貨幣與寬信用的組合,通過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PSL放量等多項工具擴大信貸、社融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