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中國汽車市場逐漸走出陰霾,3月份產銷量環比增長300%以上。但是,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爆發,卻讓歐美車市深陷泥潭。
▼歐美車市銷量暴跌
自3月中旬開始,歐洲大部分國家開始實施嚴厲的管制措施,導致大部分經銷店關閉,汽車銷售受到嚴重影響。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3月,歐盟27個成員國合計新車注冊量下降至567308輛,同比2019年3月的1264569輛,跌幅高達55.1%。
其中,意大利受到的打擊最嚴重,新車注冊量暴跌85.4%至28,326輛。法國和西班牙的車市也受到重創,銷量分別同比下滑-72.2%和-69.3%。相對而言,德國汽車市場表現較好,但也出現了37.7%的跌幅。
在疫情最為嚴重的美國,多個州政府下令關閉汽車經銷商門店。全美3月新車銷量僅為99.2萬輛,同比下跌38%,32%的環比跌幅創下了2009年以來美國市場單月環比跌幅紀錄。
車企和供應鏈受到的影響同樣嚴重。3月中旬,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接受了美國汽車工人聯合工會(UAW)的提議,暫時關閉超過100家汽車和發動機工廠。德國“三巨頭”大眾、戴姆勒、寶馬也紛紛宣布在歐洲停工停產。
車企停產首先導致員工利益受損,《紐約時報》報道稱,通用汽車目前對高級管理人員減薪5%或10%,并推遲支付其薪水的20%,同時,約有6500名員工被要求休假,并降薪25%。本田要求北美1萬名員工啟動休假模式,日產在美國也將臨時解雇約1萬人。特斯拉在4月7日通過內部郵件宣布在全球范圍降薪,其中在美國地區,副總裁及以上職位的員工降薪30%,總監及以上級別的員工降薪20%,其他員工降薪10%。
歐美地區的部分供應商也被迫停產,3月份,麥格納、米其林、博世和大陸等供應鏈巨頭相繼宣布停止在歐洲生產。法雷奧在北美、墨西哥等地的工廠也已經關閉。
考慮到歐美各國受疫情影響持續加深,車市何時能夠升溫仍然是個未知數。《金融時報》稱,如果歐洲和北美的汽車工廠繼續關閉到4月底,該行業將造成逾1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088億元)的損失。
▼中國企業迎來考驗
作為制造業的明珠,汽車業早已成為世界工業體系中全球化程度最深的領域,歐美車企所遭受的“暴擊”讓中國汽車工業也難以“獨善其身”。據統計,我國共有10萬余家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為全球汽車生產貢獻了80%以上的汽車零部件。海外供應鏈企業停產能否給中國供應鏈企業一個崛起的機會?
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國內部分供應鏈車企十分依賴海外的原材料供應,另一方面,海外車市幾近停擺又導致出口訂單走低。即便國內車市企穩,海外市場驟然遇冷還是讓很多國內汽車供應鏈企業備受煎熬。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出口額超600億美元,進口額達367億美元,其中美、日、韓、德、墨西哥五個國家的零部件占進口額超八成,這些地區如今恰恰都處于疫情風暴之中。
來自蓋世汽車調查數據,近半數參與調查的汽車制造商和供應鏈內部人士表示其所在企業近期遭遇到供應商漲價。3月27日,國內激光雷達初創公司鐳神智能表示,受海外疫情影響,其原材料供應商減產,產品價格激增20%~50%,所以公司決定自4月1日起,對旗下全線激光雷達產品價格上調20%。
業內普遍認為,為了提振汽車終端市場消費,車企不會輕易上調汽車的終端售價,原材料的漲價可能需要供應鏈和車企自己來消化。
長安汽車常務副總裁袁明學此前在接受采訪時就表露出對于供應鏈穩定性的擔憂。“目前我們有3000多個零部件都在海外生產和制造,涉及23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家供應商。大部分供應商都是在重點疫區,復雜性和困難程度遠遠超過了國內供應鏈復工復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