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帶著“兩高”、“產能過剩”、“高污染”多重帽子,國內多晶硅行業一度被政策打入冷宮,但今年全球多晶硅價格高漲,卻為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多晶硅產業究竟過剩嗎?多晶硅行業...
帶著“兩高”、“產能過剩”、“高污染”多重帽子,國內多晶硅行業一度被政策打入冷宮,但今年全球多晶硅價格高漲,卻為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多晶硅產業究竟過剩嗎? 多晶硅行業并不過剩
太陽能電池廠商英利綠色能源執行董事、CFO李宗煒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肯定不過剩,不然不會有現在這么飆升的價格,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供不應求。目前,英利是全球第五大光伏組件制造商,今年因為贊助南非世界杯而一舉成名。
從多晶硅市場行情看,今年4月多晶硅價格仍在每公斤50美元左右,但隨著光伏產業回暖,價格一路上揚,進入9月份,多晶硅現貨報價突破每公斤90美元。10月份之后,國外的現貨價格更是達到每公斤100美元~110美元,價格將近翻了一倍。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對我國光伏產業發出預警,稱行業存在4大問題,其中包括多晶硅產業出現投資過熱傾向。但李宗煒認為正是因為上游的缺料才導致了價格的上漲,去年實施的“38號文”加劇了這一上漲趨勢。“多晶硅項目投建周期是兩年半,下游光伏組件投建周期是一年,為什么上游總是確料,就是因為投建期長,如果不讓上游發展起來的話,上游的脖子還是卡在國外,如果不是限制的話,現在很多多晶硅企業現在已經發展起來,那么價格是會下來的”。
他也指出,這個決策的基礎是每個企業報發改委的產能規劃,但每個省肯定都是好大喜功的,因此2萬到3萬噸規劃都有,但是實際情況是企業需要好幾年時間投入建設,而且建設好也不一定馬上就能達到產能,一般要到兩三年后。“應更科學理性辯證的看待一個行業,不能幾個大的數據來判斷這個行業是不是過剩。”
明年下半年價格會有回落
多晶硅價格的飆漲帶動國內外企業擴張產能,未來三年將進入產能釋放期,業內分析人士因此擔憂,在全球光伏市場的需求難以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光伏產業會出現供大于求,價格會出現大跌。
李宗煒表示,英利目前的產能只有1000MW,而接到的訂單超過4000MW,因此這其中有巨大的缺口,目前在積極的擴充產能,預計明年能增長60%。“給我們的好處就是單子多了,話語權就大了,可以去選擇價格了”。
他也表示,多晶硅價格一定是會下來的,因為現在太陽能市場是靠政府補貼,國內市場政府沒有補貼,只能做一個個零零星星的項目。未來太陽能大規模的發展一定是成本下降到和火電價格差不多之后,政府不需要補貼只要推動發展就可以了,這時候市場潛力是無限大的,所以在這一天來臨之前,價格一定是會逐步下降的。“所以這個并不可怕,在價格那一天誰可以存活下來就看誰的成本能最快降到那一步。在中國的話,根據現在的技術預測,應該是在兩三年之后。”
對于未來的市場行情,李宗煒認為,明年上半年多晶硅的價格將持續穩定,而在下半年會逐步降下來,因為國內外新增產能會集中釋放,所以原料會比較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