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世貿協定,今年12月11日,中國將正式兌現如下承諾:零售市場全面向外資開放。閘門將就此洞開,闖進來的會是什么?走在杭州中小企業主中間,我們聽到一個個鎮定的聲音:“我們不怕全面開...
根據世貿協定,今年12月11日,中國將正式兌現如下承諾:零售市場全面向外資開放。閘門將就此洞開,闖進來的會是什么?走在杭州中小企業主中間,我們聽到一個個鎮定的聲音:“我們不怕全面開放,我們在打一場有準備之戰。”而杭州海威集團總裁吳堅更堅信:“十年前看深圳,十年后看杭州。” 歷程>>> 省五金市場的源頭戰略 十年占據省內大半江山
今年12月11日,按照我國加入WTO時所作出的承諾,這一天將宣告中國零售業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正式結束,更意味著中國零售市場全面向外資開放承諾的正式兌現。從12年前開始試點,到現在不再囿于地域和數量的全面開放,那時將是怎樣的局面?這是一個大家都非常關注的嚴峻問題。
“這邊,國內企業還沒來得及在保護期內完全準備好;那邊,外資企業已馬不停蹄地在中國零售市場攻城略地。目前,外資已完成了在中國零售市場的高端布局。中國零售業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這是前不久在杭州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商業發展論壇會上一位專家所持的觀點。
不過,對于這個悲觀的判斷,也有不少人持相反見解:“市場的全面開放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中國的零售業市場不可能節節敗退,而是會取得更快的發展。”
專家們的唇槍舌劍固然激烈,然而如何應對12月11日的全面開放已經不容置疑地擺在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搏擊的各行各業面前。
記者在石橋路399號,新遷址的浙江省五金交電裝潢材料市場采訪時卻發現,一個個鎮定的聲音在傳達著:“我們不怕全面開放,我們會應對任何挑戰。無論是國外同行還是國內同行,我們在打一場有準備之戰。”
未雨綢繆產銷 一體化搶先機
中國五金制造業經過十幾年的積累和穩步提高,現已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國家,出口每年穩步增長,2003年出口16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9%。而在這其中,浙江的五金制造占了大半江山。
創辦于1994年的浙江省五金交電裝潢材料市場,作為浙江省內第一家五金批發市場,已經在業界獨領十年風騷。
浙江省五金交電裝潢材料市場經過十年培植、經營,現在已儼然發展成杭城同行業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亦是五金交電裝潢材料的源頭批發市場。杭城內和周邊多個城市的五金裝潢市場的商家均來這里采購,在源頭市場購買與城內的商家購買同一產品,在性價比上往往要低30%到100%,源頭市場名副其實。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發現,市場匯集了五金工具、水暖管件、電線電纜、電動工具、建筑機械、衛浴潔具、鎖具、視聽器材等幾十個系列的精品、名品。市場內不少商戶從小本起家經過十年的經營發展至今已經個個身價不菲,并擴大了經營規模。
浙江省五金交電裝潢材料市場是我省最早開張的五金市場,比位于永康的科技五金城開業早半年時間。
幾年后,一些與省五金市場共同成長起來的經營戶不再滿足于只做廠家的代理,有人開出了自己的工廠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有的工廠就開在市場的周邊,產供銷一體化使他們更加如魚得水,更具競爭優勢。
劍走偏鋒 市場換址舞臺更廣
當浙江省五金交電裝潢材料市場的紅火生意如日中天時,市場的決策者突然決定要把市場遷移。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在凱旋路的生意這么好,為什么要搬到石橋路這么偏僻的地方去?”很多人對此表示不解。
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新址附近“擁擠、嘈雜、無序”的,既沒有良好的商業環境,也沒有像樣的居住環境,而且周邊工廠多,人員相對復雜,環境較差。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個占地80畝、擁有營業房700余間的新市場已經拔地而起,生意也已經在紅紅火火地操持著了。
新市場面積是原市場的5倍。同時,它還擁有比原市場更便利的交通條件,新市場地處滬杭甬高速公路和繞城高速公路的“杭州北”出口處,石祥路與石橋路交會點,門前有60米寬的雙向4車道,往南與秋濤路相連,往北可達德清、塘棲,往東駛向臨平,往西直通祥符橋連接104國道,這樣的地理優勢是得天獨厚的。
原來,市場決策者們發現,城北經過幾年的舊城改造,形象已大為改觀,尤其是交通方面,城北主要干道沈半路、石橋路、臨丁路等已完成改造投入使用,杭州繞城高速公路全線通車,上塘高架北段貫通,德勝東西向快速干道也提上建設日程,形成了城北的“扇形交通網絡”。
城市變化同時帶來的是巨大的商機。商貿、倉儲是這一區域的重點發展項目,而省五金市場正是這樣一個集商貿、倉儲于一體的新一代專業市場,其自身的強項加上區域的優勢,讓經營者更有信心也有條件把它辦成浙江乃至國內超一流的五金源頭批發市場。
討論>>> 風雨的洗禮是好事 我們也在向外滲透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浙江省五金交電裝潢材料市場前不久公布了行業十大優勢品牌企業:浙江新大通管閥制造有限公司、浙江省諸暨市神通鑄銅廠、河北金威集團、南通誠信機電工具有限公司、江蘇省東旭電纜廠、杭州大興電線電纜有限公司、杭州寧達套絲機廠、江蘇遠大電纜有限公司、杭州漢科機電有限公司、佛山順德三社電機有限公司。
記者采訪了其中三家公司的老總,讓他們談談,面對零售業的開放在即,他們是如何應對的。
浙江省諸暨市神通鑄銅廠總經理何華軍認為,“現在我們自己已經有一部分零售企業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業績,比如我們浙江本土的一些老字號,但是這些零售企業基本上都不大具規模,并沒有打出自己的牌子,也沒有發揮好我們的比較優勢。在外資的全面進來后,我們應該以主業為核心,擴大規模。這樣,在與外資企業競爭時,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我們的優勢。”同時,何華軍也覺得,在鞏固好自己的品牌的同時,國內企業也可以走出國門與國外企業競爭。
代理“南通誠信”的杭州榮昌電動工具商行老總嚴志華坦言,零售業對外資全面開放,這并不可怕,相反,這是一件好事。“這將會給我們本地的企業帶來更大的活力,浙商就是在風雨中成長起來的,風雨的洗禮可以讓我們成長得更加健康。在一定程度上,這還會迫使本地企業提高抗風險的能力。現在我們已經開始不斷地向外面滲透,既包括國內的,也包括國外的。”
杭州寧達套絲機廠老總任國華認為,“事實上,外資企業的海外擴張并不是那么容易和簡單的。而作為本地企業來講,我們具有很多本土作戰的優勢,比如對市場的了解、網點資源的優勢以及各方面的關系等等,這些都是外國零售商難以比擬的。因此,重要的問題的是,我們如何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好做強,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夠與國外零售業競爭,才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對話>>> 小狐貍總要獨立生活商界生存與“市”俱進
在一個裝潢得書香氣息十分濃郁的大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浙江省五金交電裝潢材料市場的總決策人———杭州海威集團總裁吳堅先生。
吳堅給記者講述了一則他非常喜歡的“管理寓言”:沙漠中的狐貍養了一窩小狐貍,當小狐貍長到能獨自捕食的時候,母狐貍把它們統統趕了出去。小狐貍戀家,不走。母狐貍就又咬又追,毫不留情。小狐貍中有一只是瞎眼的,但是媽媽也沒有給它特殊的照顧,照樣把它趕得遠遠的。因為媽媽知道,沒有誰能養它一輩子,小狐貍們從這一天起便真正長大了,能夠獨立生活了,那只瞎眼的小狐貍也終于學會靠嗅覺來覓食。
“商界同自然界一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面對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變數并且競爭非常激烈的世界,我們必須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吳堅給他的寓言故事作出了商業闡述。
吳堅出生于1972年,然而他在商業領域經歷的風風雨雨卻可以濃墨重彩地寫上厚厚一本書。
吳堅雖然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但他的少年生活卻并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城里小孩那樣快樂安逸無憂無慮。事實上,他從小就飽嘗了城里大部分孩子所沒有嘗過的生活苦味。
為了早點賺錢,初中畢業的吳堅就進入了職業高中的服裝班學習謀生的“技術”了。
然而,市場經濟的大潮改變了吳堅的人生軌跡。他沒有當成裁縫,卻與人合伙做起了煤炭生意,后來又做冰柜生意。生意小有積蓄后,他承包了望江商場,可是在商海里航行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結果虧本了。再后來他19歲那年去南京開茶社,他欠了一屁股的債,直到兩年后才還清。
他堅信的是一句話:“人生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
“小時候付出這么多的學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經商光有膽子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頭腦。”
后來,吳堅進了中外合資企業浙江宏豐織造有限公司,干得非常出色,老總讓他分管銷售及人事工作。應該說,這是一個體面而穩定的工作。但吳堅卻并不滿足。他喜歡那種在風險與機遇并存的商海中駕馭自己的大船去遠航。在得到女朋友的支持后,他毅然辭掉了那份很多人都想得到的職位,于1992年底承包了杭州凱旋街道下屬的物資供應站,爾后成立滬杭物資貿易公司,1993年3月借款300萬元辦起了銷售磨料磨具公司,成為上海飛輪鐵砂布和鉆石牌水砂紙的浙江總代理。1994年砂布先后兩次成倍提價,難逢的機遇為吳堅贏得了“第一桶金”。
1995年,對于吳堅來說,是一個重大轉機。國家商業部準備在杭州舉辦大型交易會。在江干區政府的支持下,吳堅果斷貸款建立了18000平方米的大廳,610個攤位按照國際標準設計展廳。7天的會展成交額達33億元。1000多萬元的會展收入使吳堅對開設專業市場更有了信心和資本。
2003年,除了原有的省五金市場、杭州裝飾材料市場、省自行車市場和華東電動車市場外,吳堅還先后在東新路開設了占地3萬平方米的大隆汽配市場,在近江開設了總面積達15000米的杭州禮品城,從而為成立擁有杭州6家專業市場的集團公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吳堅的海威集團涉足領域很廣,全國各地都有它的業務鏈。但是吳堅最鐘情的還是土生土長的杭州這方熱土。經常掛在他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十年前看深圳,十年后看杭州。”他始終不渝地把集團業務的中心放在了杭州。
面對迫在眉睫的零售業全面開放,吳堅侃侃而談,“因為國外資本的大量涌入,才使得我國包括零售業在內的市場經濟引入了競爭機制,這將推動我們的商業觀念、機制的轉變,盡管競爭會更加激烈,但從長期來看,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好的企業、競爭力強的企業會逐步勝出,并且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外資的進入也會為我們提供許多學習的機會。”
我將帶領著我管理的專業市場的所有商家,共同發展與未來的外資同行企業在競爭中壯大。
“外國企業外國資本的進入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是,他們畢竟是來‘分一杯羹’的,他們也肯定會給我們本土企業造成一些難題,您不覺得嗎?”記者問。
“是的,國外企業有較強的規模優勢,他們在長期的經營中,形成了自己良好的進貨渠道,另外,外國企業具有本地企業不可比擬的人才、技術、管理優勢,這些將會使國內企業在短期內有危機感。這也是我們本地亟須解決的難題。”
記者問,“面對外資零售企業的有可能大舉進入,您覺得本地企業特別是杭州的企業應該如何制定良策,與他們相抗衡?”
吳堅鎮定地說,“最重要的是塑造自己的品牌,打品牌戰略;通過聯合、重組達到規模優勢,通過質量、服務打造品牌優勢。我把它概括成一句話,依靠工業興‘市’,與‘市’俱進,我們要始終和市場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