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欄談到目前實體經濟經營困難,做實體賺錢難,做金融賺錢易。文章發表前后,筆者分別遇到兩家從事金融業相關服務的優秀公司的董事長,談及“難易”,又有些新看法。
這兩家公司都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創立的,都堅持至今,成為所在行業的領導者。其中一家是上市公司,董事長說,他們能走到今天,不是“戰勝”了對手,是對手被太多機會打敗了。剛創業時,他們只有50萬元資本,做國債期貨交易軟件,結果1995年國債期貨交易被停掉,就轉攻證券交易軟件,當時A股低迷到日成交額只有2億多元,但他們相信,只要證券市場不關閉,只要能提供更快更強更穩定的系統,就能活下去。
這是一家沒有背景、靠專注專業和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公司,而同業中那些有背景、有關系、賺錢很容易的公司,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退出了。“我們越來越養成了一種習慣,就是那些很容易賺的錢不是我們該賺的,我們賺那些難賺的錢,心里反而踏實。”什么是難賺的錢?就是通過市場競爭、依靠實實在在的產品和服務質量、被挑剔的客戶選擇后賺到的錢。
另一位董事長比較了他的公司和類似軟件公司的利潤,他的公司利潤3億多元,其中受惠于政府各項扶持補貼的不過1000多萬元,占比很少,而有的公司一半利潤都是靠政府扶持補貼。有人建議他聘個快退休的政府官員,專門跑政府跑政策,他說:“我有那個精力,還不如更好地做市場。”
筆者不久前在安徽和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長交流時,他說,曾經聽一位來考察的中央領導說,“那些和政府保持一定距離的企業反而是靠得住的企業,他們專心于市場,不會給政府添麻煩。”
放長時間看,那些優秀的、專注于市場、很少揩納稅人的油(政府財政主要是納稅人的貢獻)的企業,往往能大有成就,為行業和社會創造真正的價值。不靠知識文化、不靠管理創新卻能暴富,這種現象確實不少,但一時賺“易錢”不代表擁有長期價值,更遑論高價值和得到社會尊重。中國的脊梁,是那些懷抱理想、不怕苦怕累、時刻努力、永遠堅持的人,他們是中國經濟真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