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我國經濟面對增速下行和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迫切需要尋找和增強經濟發展驅動力。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性變化,指出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
當前,我國經濟面對增速下行和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迫切需要尋找和增強經濟發展驅動力。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性變化,指出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這抓住了化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轉型升級的要害。那么,怎樣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從根本上看,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創新驅動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轉變。改變過多依靠資源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內生增長動力,核心是使高素質人力資本得到充分利用、科技創新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一些國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資源和外來技術過于依賴,經濟發展長期建立在低水平規模擴張上,以自主創新為主的內生動力不強。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和國際背景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全球化推動下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世界產業分工和競爭格局深度調整。我國轉型發展與這一時代潮流不期而遇,能否乘勢而上、推動發展邁上更高臺階,關鍵在于能否實現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雙輪驅動,把發展動力及時切換到創新引擎上來。
我國轉型發展雖然面臨巨大挑戰,但已具備較好基礎和獨特優勢。從國際看,全球經濟增長緩慢復蘇的特征將保持較長時間,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處于金融危機后的深度結構調整期,期望通過創新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進而重塑國際競爭秩序。從國內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為動力轉換提供了巨大潛力和空間,我們完全有條件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把經濟下行、結構調整壓力轉化為發展動力。從動力轉換的科技創新基礎看,我國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傮w上看,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大國,研發投入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研發人數達到360萬人年,位居世界第一;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等數量居于世界前列;創新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以更大力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努力破除束縛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釋放創新潛力,有效激發創新活力,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只有準確把握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重點才能從跟跑到領跑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圍繞國家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提升,確定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重點。
圍繞培育新增長點聚焦創新重點。目前,人類正處于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特別是智能社會演進的重要關頭,科技和產業正處在深刻變革中。新增長點也是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主要集中在科技創新的新突破及其迅速轉化成的新業態上。新一代移動互聯網產業、服務機器人產業、個性化智能制造業、生物醫療及醫藥產業、數據產業、空間科技產業、高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新的產業形態,將迅速成長為引領世界經濟的新增長極。這些新產業的共同特點是,以創新為基礎,知識人才密集,高端制造與現代服務業相融合,創新與創業一體化。在這些領域,我國科研基礎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不是太大,面臨彎道超車、后來居上和迎頭趕上的難得機遇。
突破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瓶頸。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之一是推動現有支柱產業技術升級。應緊緊圍繞破解傳統產業升級存在的核心元器件和重大裝備工藝主要依賴進口、制造業“缺芯少魂”等重大制約,加快突破基本工藝、技術裝備、關鍵基礎部件、基本材料等產業升級關鍵共性技術,推動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特別是圍繞能源、冶金、石化等主導產業,加快構建清潔生產、提質增效的技術支撐體系。依靠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突破及轉化應用,帶動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壯大。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競爭力提升,突破種業、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的技術制約,創新農業技術轉化和服務體系,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為生態文明建設、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使命是為協同推進“五位一體”建設提供科技支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應堅持源頭嚴防,為生產方式清潔化、綠色化提供系統的技術解決方案。圍繞大氣、水污染治理等重大環境難題加大科技攻關力度,為實現藍天凈水目標提供技術保障。圍繞食品安全、醫療衛生、公共安全、教育等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系統部署,促進問題解決和民生改善。
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努力形成更多領跑優勢。創新驅動發展必須建立在持續增強的科技創新實力和能力基礎上。一個國家創新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是從基礎性研究到形成市場競爭力的效率,是與價值鏈有機聯系、緊湊銜接的高效創新鏈。應瞄準世界科技革命前沿,加強對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的投入,努力在重大學科交叉、集成創新、跨界融合等方面實現更大突破,力爭實現從跟跑向并行乃至領跑轉變。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應當看到,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必須以解決動力轉換的關鍵問題為導向,著力突破以下瓶頸制約。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我國科技人員總量雖居世界第一,但就業人口中研發人員比重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特別是人才結構與歐美等創新強國差距巨大。從全球頂尖科學家分布看,美國以52.9%的比例占有絕對優勢,英、德隨后占據近15%的份額,我國僅占4.7%。二是技術創新主體能力不強。企業尚未成為研發投入主體、技術創新主體和人才集聚主體,總體上還不能發揮動力轉換主力軍作用。三是創新成果轉化不暢。以人才為本的技術、資本、企業有機融合的創新生態系統尚未形成,產學研結合、協同創新攜手轉化的機制尚不健全。四是創新和產業化環境不優。宏觀管理體制不順,有利于創新驅動發展的管理方式尚未形成??萍脊芾碇兄匚镙p人的傾向沒有根本改變,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支撐依然不足。
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核心是形成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弊端,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推動動力轉換和發展轉型。建立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的宏觀管理體制。以提高創新治理能力為重點,改革科技宏觀管理,使之與宏觀經濟管理有機結合、良性互動,加快建立科技與經濟結合、著重環境營造、有利力量集成、統籌高效的國家創新治理體系。適應經濟發展動力轉換要求,進一步強化國家創新體系的開放性,強化創新主體的聯系和互動,強化產業、金融、貿易、科技等政策工具圍繞創新驅動這一核心目標的協同,減少相互掣肘和彼此脫節,形成有機銜接的政策體系。
改革科技管理體制,激發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創新活力。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在深化科技計劃體系改革基礎上,改革經費撥付方式,加快從競爭性項目支持為主向科研基地預算穩定支持為主轉變,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頂尖科研機構。形成以國家重點科研基地為骨干、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探索性研究為生力軍、競爭協同機制為紐帶的科研開發體系。完善符合創新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交融支持、穩定投入與競爭支持互補、績效掛鉤的科技投入和政策體系。健全上下游通暢、產學研金結合的創新和轉化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等創新導向機制。完善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借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改機會,在職務成果所有權、支配權、收益權等方面加大對創新團隊和個人的傾斜。
把強化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作為企業改革的重點。把建設技術創新體系、激發內在創新動力作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強化其研發投入主體、創新人才集聚主體、引領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三大功能,圍繞商業模式、管理方法、品牌、營銷創新,重構企業發展戰略、組織、文化、人才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最大限度釋放微觀主體活力,形成中小企業靈活發展、大型企業優勢突出的格局,提高上下游企業創新協作水平,形成產業轉型升級合力,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
著眼于區域轉型升級建設一批協同創新共同體。著眼于區域發展轉型升級,按照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的要求,建設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協同創新共同體。比如,圍繞高端制造業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帶動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先進制造產業協同創新共同體;圍繞低碳綠色發展,打造一批破解資源環境瓶頸、保障生態安全的產業協同創新共同體;圍繞下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超前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產業關聯度、引領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產業協同創新共同體。通過建設協同創新共同體,激發和釋放區域科技創新潛力和能量,打破部門和單位界限,建立開放合作的科研開發體制,有效整合創新資源、提高創新效率。打通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到創新企業、產業園區的成果轉化通道,完善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產業化的創新鏈條,拓寬人才、成果、資金順暢流動的通道,促進科研與產業有機銜接、創新成果快速轉化。
(作者為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