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工企利潤月度增速連續多個月逐月下滑,在2018年11月、12月進入負增長區間之后,今年1~2月甚至出現了兩位數的降幅,這也讓機構、學界對工業經濟運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擔憂。
不過,4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數據則一舉洗去了這樣的陰霾——統計顯示,3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95.2億元,同比增長13.9%,增速創下了8個月以來的新高。由此,不僅2018年11月以來工企單月利潤增速持續為負值的局面正式結束,也使自去年5月起一直處于下滑通道的單月工企利潤增速終于開始拐頭向上。
事實上,不光是工企利潤增速從悲觀預期中走了出來,此前多個陸續披露的先行指標都表明,當前我國工業走勢出現明顯好轉。比如3月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5%,在連續3個月低于臨界點后再次回到50%以上的擴張區間;同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8.5%,創下2014年8月以來的最高紀錄,在41個大類行業中有40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
汽車產銷有所回暖利潤增速“轉正”
僅僅一個月前,各界還在擔心今年工企走勢會不會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下滑——3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4%。國有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這四類企業利潤總額全部出現下降。
不過,4月27日發布的3月份和一季度數據則證明,當前工業領域走勢出現了明顯的“反轉”。在1~2月數據不利的情況下,由于3月份的強勁增長,整個一季度的企業利潤增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復。
具體來看,1~3月份,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8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13個行業減少,利潤同比增加的行業多于利潤減少的行業。1~3月份,國有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利潤總額的降幅比1~2月明顯收窄,而私營企業1~3月則成功實現了“翻紅”——實現利潤總額3259.8億元,增長7.0%。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高級統計師朱虹對此解讀稱,目前,生產和銷售增長均明顯加快。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8.5%,增速比1~2月份加快3.2個百分點;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7%,增速比1~2月份加快10.4個百分點。
同時,工業品價格企穩回升。3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0.4%,漲幅比1~2月份提高0.3個百分點,結束了連續8個月漲幅回落態勢;初步測算,價格變動使工業利潤同比增加約268億元,對利潤增長的拉動作用比1~2月份多4.5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汽車等重點行業利潤明顯回暖。3月份,受降價、新車型上市等因素影響,汽車產銷有所回暖,汽車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1.0%,扭轉了1~2月份利潤同比下降42.0%的局面。
二季度工企利潤有望繼續上升
陸續發布的多個數據充分說明,3月份工業增加值、利潤已出現明顯修復。未來,這種趨勢是否能夠得到持續?
對此,廣發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分析稱,此次發布的一季度數據有可能是當前工企利潤增速的“底部”,二季度工企利潤會繼續上升。這主要與兩方面因素有關:
一是二季度工業出廠品價格均值可能會高于一季度。在翹尾因素之下,4月PPI大概率較3月繼續上升,而年初以來的新漲價因素整體也偏強。
二是4月1日落地的增值稅稅率下調等減稅措施會對企業利潤帶來一定增厚效應,這個落在同比上會更加明顯。
平安證券發布的研報也分析稱,展望來看,4月增值稅稅率下調將會對企業利潤增速帶來較強的提振效應,機械設備制造相關行業的盈利情況在今年顯著沖高。預計1~4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可能在1~3月的基礎上由負轉正。